良心推荐《全文章节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朱元璋胡惟庸全集免费阅读_《全文章节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最新章节免费在线阅读

朱元璋胡惟庸是古代言情《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中的主要人物,梗概:自古历来历朝各代的太宗皇帝们,或贤良开明或心狠手辣,或慧眼识珠或一叶障目,或荒淫无度或事必躬亲,或雄才大略或不知薡蕫。但毫无意疑问,他们在历史长河中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今天,天降神迹!系统连接各个朝代,全天直播各朝太宗事迹,秦始皇朱元璋都看呆了.........

点击阅读全文

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这书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作者今天有猫了吗把人物、场景写活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小说主人公是朱元璋,《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这本 的标签为历史脑洞、历史、系统、明朝并且是系统、历史、类型连载中,最新章节第219章 蒙古草原,写了90.4万字!

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

一、作品简介

《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朱元璋胡惟庸是作者“今天有猫了吗”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岷王流放漳州,代王囚禁于大同,周王和齐王则在京师,而这两人还是庶人身份,仍然处于关押状态。明朝,洪武十三年。朱棣看见“庆城郡主”,立刻发言:“爹,大哥,你们看好侄儿他干的好事儿,堂姐用公主封号有什么问题,怎么他削藩还不够,还要把公主的封号也削了?”朱元璋、朱标也有些不满,不满之余还有些疑惑。要说庆阳...

二、书友评论

希望后面的彩蛋有民共和

@今天有猫了吗 割据势力就不要写了吧?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已经很多了。 其他大分裂时期,可以专门搞一个系列。

而且有点墨迹,一些东西我觉得写的篇幅太长,一些东西反而又一笔带过

三、章节推荐

第139章 南北兼制

第140章 燕云后续

第141章 称孙不称臣

第142章 第一次南下

第143章 暂且退兵

四、作品阅读


他派去找朱棣讲和的这个人选也比较有意思。

他从宗室里挑了一个和朱棣关系比较近的人:庆城郡主。她是朱棣的堂姐,但在洪武年间应当称为庆阳公主,建文帝继位后才把她降为了庆城郡主。

二十二日,庆城郡主到达燕军驻地,请求割地讲和,朱棣并不同意。

他还写了封回信,大概是说我要报我爹的仇,惩治黄子澄、齐泰这几个奸臣,然后我和我的好侄儿可以像成王周公的旧例一样,当然,要是不行,那我也没办法,只能让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先移居到孝陵那边去,免得我破城的时候被吓到。

当然,会面的结果不止这些。庆城郡主还告诉了朱棣关于先前被削的几位藩王的现状。岷王流放漳州,代王囚禁于大同,周王和齐王则在京师,而这两人还是庶人身份,仍然处于关押状态。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棣看见“庆城郡主”,立刻发言:“爹,大哥,你们看好侄儿他干的好事儿,堂姐用公主封号有什么问题,怎么他削藩还不够,还要把公主的封号也削了?”

朱元璋、朱标也有些不满,不满之余还有些疑惑。要说庆阳公主确实不是皇帝亲女或者姐妹,而是朱元璋的堂侄女,理论上不能用公主身份。但朱元璋宠爱她,又是一个侄女,封公主就封了,碍不着什么事儿。况且,洪武四年的时候,依照礼制,庆阳公主已经是不享公主份例,从两千石降到了五百石,仅仅是保留公主封号罢了。这样的皇姑你为什么还要动她?既没有意义,还不符太祖心意。

其余诸皇子们也是冷笑,特别是神迹中点出来的那四位亲王中的周王、齐王(崛王朱楩才1岁,代王朱桂6岁,不在殿中),更是充满嘲讽,好侄儿你怎么想的?削我们,还要削堂姐?结果现在遇上事儿了又想起堂姐来了?按年份算,堂姐那会儿都年近五旬了吧,你就“啪”一下把人家的封号弄没了,真是一点良心、血缘亲情都没有!

秦朝。

对于朱允炆的举动,嬴政并不在意。对于他来说,别管是公主还是其他,他想废也就废了,谁敢对他说什么。但不过一个公主,没事儿的时候养着就养着了,又没什么所谓。

汉朝初年。

众人对朱允炆削了人家封号又让人家干活的行为表示了充分的不屑。

不是因为他不要脸,脸算什么?关键是他这么搞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啊!像他们的陛下,虽然不要脸,但每次都能达成目的啊!这才是关键。

六月初一,燕军准备从浦子口渡江。盛庸守在江边,没让燕军过去。

恰好此时,朱高煦赶到,朱棣就给二儿子画了一个大饼:“好好干,世子身体不好!”听到这话,朱高煦于是带兵殊死搏斗,打败了盛庸,使其退守高资巷。

同时,朝廷派来支援的都督佥事陈瑄叛投朱棣,还带着从朝廷一同派来的水兵。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四儿子:“老四,你是真想改换世子、日后的太子?”他目光凌厉,神色逼人。

朱棣心里有些委屈,那是以后的我,我怎么知道他怎么想的。他只能按照自己现在的想法说:“怎么可能?炽儿可是我嫡长子,还那么聪慧懂事,我怎么会想换掉他?”现在朱高炽刚刚出生两年,朱高煦还在燕王妃(徐皇后)肚子里,要今年年底才出生。朱高炽现在既嫡又长,是朱棣唯一的儿子,心尖尖的心尖尖。

“那你就是想用这样的假话哄骗你儿子?”朱元璋顿时大怒,“这事儿一旦不好,会动摇国本的!咱是这么教你、你的兄弟们的吗?脑子长到哪儿去了!”

其余兄弟们没想到看老四的笑话还能被台风尾扫到,一个个乖乖缩起了脑袋,还挪步离朱棣远了点,以示自己和朱棣不一样,绝不可能做出那样的事。

朱棣有些讷讷,又有些不服,那又不是我,他梗起了脖子:“爹,我才不会这么做!而且他那么做了,想来是有应对的办法了啊!”

朱元璋冷哼一声,“那咱就看看你到时候有什么办法。”

永乐十六年。

看到自己跟二儿子说他大哥身体不好的暗示被神迹放出来,朱棣有些尴尬地咳了咳,装作看不见朱高炽的视线,也把大臣们忽略了个彻底,干脆转头看向朱瞻基,和他讲起自己带兵的种种心得来。。

宋朝。

赵匡胤和赵光义对此都颇为不赞同。

“大哥,这朱棣如此行事,恐是乱家之起啊!唐朝便多有兄弟阋墙之事,不少与此类似。”赵光义评论,这用天大的好处许诺,在人家当真后又未必能实现,必然引起兄弟相争,而一旦牵扯上皇位的兄弟争斗,必然是不死不休。

赵匡胤点头,“你我兄弟几人要给我大宋百姓和后继之君做出表率,以免我大宋也出现这兄弟阋墙之事。”他看向赵光义、赵光美,又道,“且切不可做出这等随意许诺之事。”

赵光义、赵光美郑重点头:“臣弟定会谨记兄长所言,以身表率,使我大宋长盛不衰!”

赵匡胤满意点头。

唐朝,武德九年。

看到这一幕的李渊略微有些不自在,毕竟他也干过一样的事儿,而且更直白——他可是直接和他的二郎说要立他当太子了!(此事存疑,史书上记载李渊两次许诺,但有人认为都是假的,本文为了情节采取第二次为真的观点)

而李世民和李建成难得达成了共识:满腹怨气。

李世民虽然早就对耶耶的和稀泥、搞平衡大法有所了解,也感觉到了自己父亲对自己隐隐的忌惮,但他没想到自己阿耶能这么厚脸皮,直接就当什么都没有发生了。

李建成更是怨气满满,毕竟,他才是太子,他阿耶是觉得他位置太稳了吗?直接就把太子之位许诺出去了,就算最后没有兑现,也不是能够许诺的理由啊!

初二,朱棣祭长江。初三,燕军从瓜州这个地方渡过长江,打败了退守高资巷的盛庸。

这里离京师只有一步之遥。而朱棣依旧保持着足够的冷静。他没有依照众位将领们的话直取京师,而是先要保证自己军队的往来运输畅通。

初六,他率军抵达镇江,守将童俊开城投降。

初八,燕军驻扎龙潭。京师一时间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此时京师有二十万守军;城外,王叔英在广德募兵,姚善在苏州募兵,练子宁在杭州募兵,黄观在长江上游募兵。

但朱棣的速度太快了,建文帝没有想到他叔叔这么能打,也没想到自己的将领兵马败的这么快。他只剩了一个选择:尽可能坚守,等待募兵的大臣们带着勤王的兵马回来。

但朱棣会给他这个时间吗?当然不会。

而且,他也高估了他手下一部分人对他的信心和忠心,低估了朱棣的威慑力。

明朝,洪武十三年。

众人先是叹服于朱棣的冷静,又叹息于朱允炆的败局。

就连皇子亲王们也没有再说什么,换做他们,渡过长江离京城只差一步,估计是不会想着再去打镇江的。到那时,他们自己恐怕已经满心都是攻破京城——登基!

“这二十万守军怕是要错付了。”耿炳文道,作为天赋点在守城上的名将,他已经看出了建文帝守南京的艰难。对于守城一方而言,信心、士气、决心和忠心都很重要。但显然,在建文帝和燕王这几年的对峙下,在朱棣这一次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到京师的高水平发挥下,京城早已人心不稳。恐怕,愿意坚守到最后一刻的武将未必有多少,而只要有一两个城门被打开,靖难就可以画上句号了。

其他人也明白这个道理。徐达和李文忠在心里疯狂思考:这开城门的不会是我儿子吧?是我儿子吗?

汉朝,元朔元年。

刘彻指指点点:“这建文帝的问题就是太看轻对手了,偏偏他的对手水平远高于他;又太看高自己了,偏偏实际上能力平庸。”

朱允炆命令徐辉祖分兵防御,让谷王朱橞、李景隆等人防守金川门。

而朱棣另一个小舅子徐增寿则一心想给朱棣当内应,此时打算投降,被御史魏冕、大理寺丞邹瑾等官员打了一顿,告到了建文帝那里,建文帝却没做什么。不过后来朱棣开始攻打京城后他还想当内应,被建文帝在左顺门刺死。

十三日,燕军开始逼近金川门。朱棣依旧谨慎,先派出了刘保等带着十几个骑兵去侦查,结果到了朝阳门发现朝廷什么准备也没有,赶紧回报。朱棣于是率军前进,而谷王朱橞、李景隆打开了城门迎接燕军。

终于,经过近四年的战斗,朱棣终于彻底获得了成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造反成功的地方藩王。他进入了京城,也即将摘取那最大的果实——皇位。而永乐二十二年的统治,也即将拉开帷幕。

神迹上的画面变成了朱棣身披铠甲,率领燕军在金川门踏入京城的场景,肃穆又意气风发。

小说《我在古代开直播:老祖宗听我说》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