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小说大全小郭论春秋(勾践郑庄公)_小郭论春秋勾践郑庄公完整版免费全文阅读

军事历史《小郭论春秋》是由作者“g糕泽麒Q”创作编写,书中主人公是勾践郑庄公,其中内容简介:以主人公小郭(也就是作者我自己)的角度从不同的,全面角度的来去学习和理解这一历史史实,同时也不乏有一些有趣的故事来等我们共同去发现!...

点击阅读全文

小郭论春秋

以军事历史为叙事背景的小说《小郭论春秋》是很多网友在关注的一部言情佳作,“g糕泽麒Q”大大创作,勾践郑庄公两位主人公之间的故事让人看后流连忘返,梗概:实际上周桓王这次御驾亲征就是一场赌局,赌的是周朝王室的尊严。打败强盛的郑国,便能一改王室的衰败之势,天子的威望就可再次树立起来;若是败了,天子就只是名义上的天子了。当然,周桓王选择开战,就说明他还是有一定的把握。周军本来就不算弱,加上有陈、蔡、卫三国军队联盟,胜算很大...

阅读精彩章节

繻(xū)葛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如果说平王东迁是周王室衰落的开始,那繻葛之战则彻底将周天子彻底拉下神坛。

战争发生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率领周军及陈、蔡、卫西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军在繻葛(今河南省长葛市)布阵抵御。

值得一提的是,繻葛之战是春秋时期周天子唯一一次亲自指挥的战役,因为这场战争关乎着周王室的尊严和未来。

平王东迁后,周王室实力大衰,主要依附于各大诸侯国,郑国正是其中之一,所以郑庄公还兼任着周王朝的卿士(周王朝的执政大臣)。

当时郑国国力强盛,加上郑庄公在职务上的便利,郑国的实力得到迅速发展。

郑国一边与齐、鲁等大国建立联盟,一边削弱周边国家的实力,先后灭掉华、许两国,一时风头无二。

郑国的迅速崛起让周桓王感到了不安,开始有意疏远郑庄公,试图解除他手中的权力。

桓王先是在公元前715年将卿士职务一分为二,命虢公林父担任右卿士,郑庄公担任左卿士,以此来分割庄公的权利,然后在公元前707年彻底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一职。

风头正盛的郑庄公并没有忍气吞声,立刻表示不再朝觐周天子。

按照当时的礼节,拒绝朝觐就等于拒绝称臣,作为诸侯来说,这是对天子极大的不敬。

讽刺的是,六年前,时任卿士的郑庄公以曾以宋殇公不朝天子而率兵伐宋,如今这个不朝天子的人竟变成了自己。

宋国不臣,尚有郑国可与之一战。

如今郑国不臣,宋国内乱,大诸侯国又不听天子号令,又有谁来制约郑国?

郑国不臣,万万不能放任。

周桓王选择了一个最冒险的方案——亲自率军讨伐郑国。

实际上周桓王这次御驾亲征就是一场赌局,赌的是周朝王室的尊严。

打败强盛的郑国,便能一改王室的衰败之势,天子的威望就可再次树立起来;若是败了,天子就只是名义上的天子了。

当然,周桓王选择开战,就说明他还是有一定的把握。

周军本来就不算弱,加上有陈、蔡、卫三国军队联盟,胜算很大。

就目前形势来看,为了恢复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搏一下很有必要。

周桓王将兵马分为三军,其中最强的周军为中军,周公黑肩率陈人为左军,虢公林父率蔡、卫两军为右军。

集结完毕后,浩浩荡荡地向郑国进军。

周军联盟来势汹汹,郑庄公不敢懈怠,即刻召集众臣商议对策。

分析局势之后,子元向郑庄公提出一套方案:既然天子率三军来袭,那我们也以三军迎敌。

周军联盟的特点是中军强而边军弱,尤其是陈人,他们国家刚刚发生内乱,军队士气不强,一击即溃;蔡、卫联军实力不济,真打起来支撑不了多久。

敌方边军溃败,中军必然援救,到时我方再三军合一,如收紧的渔网一般围攻周军,定能大获全胜。

现在来看这个阵法非常绝妙,但实际上风险极大。

先进攻敌方两翼的边军,意味着要把机动性更好的战车分布在两边,这样主将所在的中军力量就会相对薄弱。

一旦边军陷入僵局不能速战速决,或者中军防守不利,都会让敌军长驱首入,威胁主将,首接导致战争失败。

所以在排兵部署上,郑庄公也做了创新。

因为中军的主要目的是防守而非进攻,所以将步兵与战车结合,每两辆战车之间的空隙后方上安排一队步兵。

作战时战车交错,周军会受到步兵的阻击和牵制,无法自如活动。

这样可以强化中军的防守,为两翼突击合围留出足够的时间。

这样的阵型在此之前从没有人试过,虽然很冒险,但郑庄公还是采纳了,这便是后人所谓的“鱼丽之阵”。

繻葛战场上,鱼丽之阵果然发挥了作用。

周军联盟的边军在郑军的强攻下一触即溃,周桓王率领的中军向前突进缓慢,又突然受到郑军两翼夹击,就像被渔网网住的鱼一样,败局己定。

更意外的是,在周军撤退之时,周桓王被郑国大将祝聃发现,一箭射中桓王肩膀,桓王忍着肩伤,匆忙中指挥军队撤离了战场。

此时立功心切的祝聃还想要继续追赶,郑庄公却阻止了。

庄公深知,这场仗不能输,但是也不能大胜。

诸侯战天子本来就是不敬,况且还射伤天子的肩膀,好在没有性命之忧,如果周桓王在战争中丧命,那郑庄公就要背上弑君的大罪,成为诸侯公敌,反而会让郑国陷入危机。

战后,郑庄公马上派人去周桓王的御营中请罪,并恳请赦免。

这样的局势下周桓王即使一百个不情愿,也无可奈何,只能借着这个台阶走下来。

繻葛之战后,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天子真成了“名义上的天子”,彻底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春秋时期诸侯大国纷争的局面自此拉开了帷幕。

小郭总结:繻葛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发生在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由周桓王率领周军及陈、蔡、卫三国军队讨伐郑国。

这场战争不仅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进一步衰落,也是周天子亲自指挥的唯一一次战役,显示出周王室为了维护尊严和地位所做的最后努力。

战役背景:郑国在周王室衰落的过程中崛起,郑庄公同时担任周王朝的卿士,显示出郑国对周王室的依附关系。

繻葛之战前,周王室的实力己经大为衰减,无法有效号令诸侯国。

战役过程:郑庄公利用鱼丽之阵,以少胜多,大破周桓王的联军,并射伤周桓王,这一胜利象征着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进一步减弱。

战役影响:繻葛之战首接暴露了周王室虚弱的实力,推动了春秋五霸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诸侯国之间的争霸。

战役后,周天子的权威尽失,再也无法有效遏制诸侯的崛起,周王室彻底沦为摆设,标志着周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瓦解3。

综上所述,繻葛之战不仅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战役。

它不仅改变了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也为后来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小说《小郭论春秋》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