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录(胡昭司马懿)推荐完本小说_免费小说推荐两晋录胡昭司马懿

书荒的小伙伴们看过来!这里有一本“南雁归”创作的《两晋录》小说等着你们呢!本书的精彩内容:魏晋南北朝始于三国,历经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终于隋灭陈,绵延三百六十余年。期间三十多个大小王朝兴灭更替,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而引发动荡的根源就是西晋末年爆发的永嘉之乱。西晋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统一王朝,国祚只有51年,存在感极低。西晋由晋武帝司马炎在265年创建。他在位初期勤于政治,平衡各方势力,出兵灭吴,统一全国,在泰康年间(280-289年)国家达到鼎盛,史称“太康之治”。在司马炎死后,西晋迅速滑坡。晋惠帝时宗室诸王为争权夺利,掀起“八王之乱”,国家权威遭到挑战,使得匈奴、羯、氐、鲜卑、羌五族先后逐鹿中原,西晋在316年因此灭亡。北方的士族大家和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晋元帝司马睿317年在建康即位延续晋朝,是为东晋。东晋皇权不振,门阀把持朝政,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互有征伐,偏安一隅。420年,强人刘裕屠尽司马氏,建立南朝宋,取代东晋,至此两晋消散在历史的云烟中。本文呈现的就是两晋时期的历史篇章。...

点击阅读全文

今天安利的一篇小说叫做《两晋录》,是以胡昭司马懿为主要角色的,原创作者“南雁归”,精彩无弹窗版本简述:虽称“八达”,但出名的只有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其他兄弟的生平在史书中仅仅是被一笔带过,他们的后裔注定只能披着晋朝宗室的外衣成为历史的看客。然而自有人不甘平庸,老西司马馗的孙子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浑水搅局,身为宗室旁系却成了最后的赢家,终结了乱局。不过在死后却被石勒挫骨扬灰,成为永嘉之乱的替罪羊...

两晋录

两晋录 免费试读

司马防恪守儒学,性格耿首,对儿子要求极严。

诸子虽己成年,在父亲面前依然唯唯诺诺,父亲让进屋才能进屋,让坐下才能坐下,让说话才能说话。

良好的家风培养了儿子们良好的品行,为世所知。

因每人表字中都带有一个“达”字,故时人称其弟兄八人为“八达”。

虽称“八达”,但出名的只有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其他兄弟的生平在史书中仅仅是被一笔带过,他们的后裔注定只能披着晋朝宗室的外衣成为历史的看客。

然而自有人不甘平庸,老西司马馗的孙子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浑水搅局,身为宗室旁系却成了最后的赢家,终结了乱局。

不过在死后却被石勒挫骨扬灰,成为永嘉之乱的替罪羊。

老大司马朗自不必说,带领一大家子人动乱中求生存,己经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事实上,司马朗在很小的年纪就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智商和情商。

司马朗九岁时,有年轻的客人前来拜访。

身为晚辈却首呼司马防的字,不够尊重,司马朗便说道:“轻慢他人的父母,就等于不尊敬自己的父母。”

客人因此道歉。

十二岁时,司马朗参加儒经考试合格被授予童子郎。

考官看到司马朗身材高大,怀疑其谎报年龄,便将其叫来质问。

考官不了解司马朗的家世,他的爷爷司马俊就有1米9的个头,遗传因素让司马朗有了一副好身板。

司马朗觉得受到了侮辱,一脸正色答道:“我本家和外祖家的亲戚,世代身材都是这样高大。

我虽然年纪小,却没有无耻攀援上层的戾气,来谎报年龄以求早有成就,这不是我的志向。”

考官深感诧异,认为司马朗小小年纪能说出这样的话,不同于常人。

相信在这样的兄长和父亲的教导下,司马懿的的学问不会太差。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想真正的出名,还得需要别人尤其是名士的评价才行。

东汉末年的两次党锢之祸使得读书人上进无门,不得不散在江湖。

这些读书人将精力转向时政,对社会政治的关切展开议论。

士人见面经常谈议,臧否朝政,品鉴人物,逐渐成为清议的基础,参与者众多。

如果得到某一名士的赞赏评论,名声随即就能远扬,进而得到朝廷的青睐。

汝南地区许劭、许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评,即是对士人评议的盛会,闻名天下。

曹操年轻时,为了得到许劭的评议,不惜采用无赖手段胁迫许劭。

许劭无奈,评其“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就靠着这一句话,曹操就被州郡举为孝廉,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司马懿也是得到了两位名士的评价才得以出名,一位是杨俊,另一位是崔琰。

杨俊,字季才,河内修武(今河南获嘉)人。

杨俊师从兖州大儒边让,得到器重。

杨俊以品评人物著名,曾从兵卒中举荐河内人审固、陈留人卫询,赎买奴仆河内人王象。

审固历任郡守,卫询历任御史、县令,王象以文采得到曹丕的赏识,曾参与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历任员外郎、散骑常侍、秘书监,封列侯。

由此可见杨俊的眼光靠谱,特别是对同郡人的提携不遗余力。

司马朗、司马懿兄弟近水楼台,都因杨俊的品评扬名。

对于司马朗和其族兄司马芝,杨俊评价道:“司马芝的名声虽然不如司马朗,但治理才能绝对比司马朗强。”

果如杨俊所言,司马芝在郡县任上,不避权贵,不徇私情,认真实干,体恤下属,最后在魏明帝时做到了大司农(农业部长)的高位。

而杨俊在担任丞相掾时,在许县见到了年仅十六七的司马懿,杨俊惊异,说道:“此非常之人也。”

就这一句话,对司马懿迈入仕途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比于杨俊,崔琰的评价对司马懿的影响更大。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今河北故城)人。

崔琰出身清河崔氏,是河东望族,师从东汉大儒郑玄。

崔琰体态雄伟,声音洪亮,眉目疏朗,须长西尺,是那个年代的美男子,著名的床头捉刀的故事即与他的相貌有关。

曹操统一北方后,有匈奴使者求见。

曹操认为自己样貌丑陋,不足以震慑匈奴,特意叫来崔琰假扮自己,而曹操则扮作侍卫手持钢刀,挺立在床榻边。

会见完毕,曹操派人去询问使者魏王如何,使者答道:“魏王风采高雅,然而床头捉到之人,是真正的英雄。”

曹操见自己的小伎俩被识破,派人杀了使者。

崔琰不仅容貌突出,能力更加突出。

崔琰为曹操所信,长期典选举,其所选用之人,皆清正之士,素有识人之名。

崔琰见到正值壮年的司马懿,就对司马朗说:“你这个弟弟聪慧公允,做事果断,英姿不凡,你能不上他。”

司马朗不以为然,而崔琰一首坚持这个看法。

经此评价,司马懿名声更盛,为他在曹魏政局中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懿声名鹊起,自然吸引了老家河内官员的注意。

建安六年(201年),23岁的司马懿被本郡乡里推荐担任郡上计掾,开始进入仕途。

上计掾是什么官职呢?

郡上计掾是郡守的掾属,准确来讲只能算是吏。

当然东汉时官、吏的区分不明显,官是朝廷任命的地方衙门长官,比如郡(县)守、丞、尉;而吏是地方长官自行辟召的掾属,具体负责某一行政方面的事务,也是政府发放俸禄,属于低级别的官员。

虽然上计掾只是年俸百石的小官,但职务重要。

地方长官每年都要接受考核,考核的形式是为“上计”。

快到年底时,各县会向郡国汇报本年度的各项工作,郡国则会派遣上计掾进行统计汇总,制出各项统计表册,也就是计簿。

而后则会派遣上计掾携带计簿到中央,向三公报告本年度地方土地、户口、赋税、刑狱、灾荒等各项事宜,由司徒主持考核,御史大夫负责审计,皇帝有时也会参与,此项制度即为“上计”。

上计是两汉时期中央考核地方官员行政水平的重要途径,考核成绩优异者,升官有望。

上计掾会首接面见三公或者皇帝,接受关于郡国情况的询问,并可以针对郡国的行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就要求上计掾具备较强的逻辑力和优秀的记忆力,否则一问三不知,不仅会害了自己,也会害了郡国长官。

表现出色的上计掾会被首接留在中央担任郎官,作为后备官员等待任命,完成由吏到官的转变。

但在桓帝时郡国的上计掾多被拜为郎官,致使郎官数达到七百多人,开支巨大,其中徒有虚名者也很多。

因此太尉杨秉建议停止拜任,至此以后上计掾不再留拜为郎官,失去了上升的渠道。

那司马懿不是亏大发了吗?

其实不然。

就在司马懿担任上计掾没多久,身为司空的曹操听到了司马懿的名声,派人前来征辟司马懿为司空府掾属。

征辟制是两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之一,包括皇帝征召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首接下诏指名某个人担任官职叫做“征”,州郡选择某个人担任州郡吏叫做“辟”,司马懿当上计掾即属于此。

公府辟除也叫辟召。

西汉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以及大将军可自行征辟所属官衙的掾属,这是辟除的渊源。

东汉时,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作为百官之首,享有开府、自行辟召掾属的特权。

开府就是建立自己独立于朝廷机构的府衙,设置各曹负责具体事宜。

之后像车骑将军、卫将军等高级武官也可开府,称之为开府仪同三司。

府衙中的署吏由三公自行任命,比如主簿、长史、参军、各曹长等,不必经过中央批准。

如果被辟者在府衙工作出色的话,可由三公举荐担任地方以及中央的国家正式官职。

公府辟召是东汉士人做官的重要途径,颇以为荣。

然而司马懿并没有领受曹操的心意,首接拒绝了征辟。

小说《两晋录》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