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小说智驭乾坤朱元璋的帝王之路(李祺李景隆)_智驭乾坤朱元璋的帝王之路李祺李景隆免费完整版小说

精品军事历史《智驭乾坤朱元璋的帝王之路》,赶快加入收藏夹吧!主角是李祺李景隆,是作者大神“贝尔渐渐”出品的,简介如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现代社会的“舔王”李祺意外地被一道闪电击中,当他再次睁开眼时,发现自己竟然穿越到了明朝初年,站在了朱元璋的军营外。李祺初来乍到,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惶恐。但很快,他意识到自己“舔”的技能或许能在这个时代找到用武之地。于是,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成为朱元璋身边的得力助手。...

点击阅读全文

智驭乾坤朱元璋的帝王之路

网文大咖“贝尔渐渐”大大的完结小说《智驭乾坤朱元璋的帝王之路》,是很多网友加入书单的一部军事历史,反转不断的剧情,以及主角李祺李景隆讨喜的人设是本文成功的关键,详情:殊不知,这“免死铁券”在朱元璋眼中,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当李善长一再挑战皇帝的底线时,这张所谓的“免死金牌”便再也无法保护他及家族免受灭顶之灾。而李祺,作为李善长的儿子,他深知父亲的处境岌岌可危。为了改变这种诡异的关系,他试图为父亲分忧解难...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李善长,大明百官之翘楚,身兼光禄大夫、太师、中书左丞相之职,因其在开国之初的卓越辅弼之功,被册封为韩国公,其地位在诸公之中独占鳌头。

当李善长步入殿堂,朱元璋面带微笑,亲自上前迎接,言语中透露出对李善长的亲厚与敬重:“李先生,您的麒麟子真乃朕之智囊,献上了一计良策。”

闻听此言,李善长心中不禁泛起涟漪。

他深知自己的儿子性格腼腆,内敛而本分,犹如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何时竟能参与到国家大事的决策之中,为皇帝陛下出谋划策?

尽管心中疑惑重重,但李善长对于杨宪告御状之事早已心知肚明,却并未过分忧虑。

在他看来,自己与朱元璋之间深厚的君臣情谊,以及自己为大明江山所立的汗马功劳,足以抵御任何风浪。

区区一个杨宪,又能奈他何?

“皇上,犬子无知,竟劳烦圣上费心,实在罪过。”

李善长不卑不亢,言辞间透露出对儿子的责备与对皇帝的敬畏。

然而,朱元璋的表情却微妙地变化了一下,虽未多言,但那份深沉却让李祺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安的气息。

李善长,这位昔日的功臣,或许在权力的浸淫下,已渐渐迷失了自我。

他仗着自己的功绩与皇帝的宠信,行事愈发张扬,甚至开始挑战皇帝的权威。

殊不知,正是这份居功自傲,为他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赐予他的“免死铁券”,本应是皇帝对大臣的最高奖赏,象征着无上的荣耀与庇护。

然而,在李善长看来,这却成了他肆意妄为的护身符。

他将铁券供奉于家中大堂,逢人便炫耀,仿佛拥有了它便能永保无虞。

殊不知,这“免死铁券”在朱元璋眼中,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

当李善长一再挑战皇帝的底线时,这张所谓的“免死金牌”便再也无法保护他及家族免受灭顶之灾。

而李祺,作为李善长的儿子,他深知父亲的处境岌岌可危。

为了改变这种诡异的关系,他试图为父亲分忧解难。

当朱元璋提及文人不愿入仕的问题时,李祺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建议:“陛下,对于那些不愿为大明效力的儒生士大夫,或许可以剥夺他们的功名,废除他们的文人儒生身份,将他们流放到海外蛮夷之地拓荒垦殖。”

此言一出,李善长顿时愕然。

剥夺功名、废除身份、流放海外……这些举措在他看来简直匪夷所思,无异于将人逼上绝路。

他急忙劝阻道:“皇上,此举万万不可!

我朝初定,正需推行仁政以赢得士林之心,怎能行此毒计?

这岂不是要让天下士人与朝廷离心离德吗?”

愤怒之下,李善长甚至忘了自己的身份与立场,直接质问起献计之人:“敢问陛下,此等毒计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此人居心叵测,图谋不轨,有祸乱天下之嫌,臣请陛下立刻将其捉拿治罪!”

此言一出,整个殿堂顿时陷入了一片死寂之中。

朱元璋的面色古怪,嘴角挂着一丝似笑非笑的神情,凝视着李善长。

“嗯,正是你所言,乃你家麒麟儿所提之策!”

李善长闻言,这才恍然大悟,目光中满是惊愕地转向李祺。

“李祺?!”

他难以置信地喃喃自语,“这……这怎么可能?”

他心中震撼无比,自家儿子怎会献上如此毒辣的计策?

李善长打死也不相信,他深知儿子的品性,一向老实本分,绝无此等心机。

“定是被他人蒙蔽了!”

他心中暗自揣测,短暂的错愕之后,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惶恐与愤怒。

李善长的脸色铁青,怒喝道:“你这逆子,究竟听信了何人的谗言?

还不速速从实招来!”

他的目光如炬,陡然间转向了一旁的李景隆,“景隆世子,这主意可是你所出?”

李景隆闻言,一脸愕然,心中暗道:“这锅我可不背!”

他自始至终都未置一词,此刻却被无端牵连,自是感到极度不适。

关键时刻,李祺挺身而出,镇定自若地开口:“陛下,父亲。

大明立国之初,陛下登基称帝,即向天下发布诏书,广开才路,征辟儒家文人为官。

‘天下甫定,朕愿与诸儒讲明治道。

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当礼遣之。

’陛下此举,实乃礼贤下士,诚意满满。”

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然而,天下文人多有不仕之心,究其原因,无非有二。

其一,乃元朝遗老遗少,他们秉持‘忠君爱国’与‘恪守君臣大义’之儒家正统思想,自视为元朝遗孤,不愿承认我大明王朝的合法性。

既如此,他们便非我大明子民,将其逐出大明又有何不可?

他们若思念胡元,甘愿为蒙古鞑子之犬,那便让他们远赴海外蛮荒之地,继续做他们的胡狗吧!”

李祺言辞犀利,不顾李善长那凌厉的目光,径自陈述着自己的观点。

“李祺!”

李善长怒不可遏,厉声喝止,“你休要在此胡言乱语!”

然而,朱元璋却摆手示意,笑容可掬地说道:“让他继续说下去。”

皇帝既已发话,李善长虽有万般不愿,也只得作罢,只能不断以眼神警告李祺,切勿再口出狂言。

此计一出,无疑将得罪天下士绅儒生,使自己瞬间成为众矢之的。

但李祺却似乎并不在意李善长的担忧与警告。

“其二,对于那些虽有才学却不愿入仕的隐逸之士,”他继续说道,“元朝时期文人入仕之路本就坎坷重重,因此许多文人选择隐逸山林,治学著书,讲学授徒。

元末战乱频仍,他们更是无心仕途,养望于民间成为一时风气。

朝廷征辟的大儒亦多属此类人士,他们多为士绅阶层,生活无忧,且年事已高,自然不愿涉足官场纷争。”

“对于这批人,”李祺话锋再次一转,“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策略。

比如召集天下大儒共同修订《元史》,对于文人而言,参与修史乃是青史留名之美事。

能修《元史》者,必将是名扬四海的大儒与新秀名士。

他们德高望重,弟子众多,其影响力自是不言而喻。

此举不仅能彰显朝廷对文人的重视与尊重,更能借此机会凝聚士人之心,为朝廷所用。”

朱元璋闻言眼前一亮,对李祺的见解颇为赞赏。

他追问道:“若这些大儒修完史书后选择致仕归乡呢?

朝廷届时又该如何留住他们?”

李祺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答道:“陛下放心,届时自有良策。

既可赐予他们高官厚禄以表彰其功,亦可设立书院、学馆等机构供他们讲学授徒,延续学术之脉。

如此一来,既能彰显陛下之仁德与智慧,又能使天下士人归心于朝,实乃一举两得之策。”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