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里木湖的悲歌(黎伟民道蓝蓝)免费阅读完整版小说_免费小说推荐赛里木湖的悲歌(黎伟民道蓝蓝)

黎伟民道蓝蓝是现代言情《赛里木湖的悲歌》中的主要人物,梗概:作品主要描述了发生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一段悲情纯真凄美的爱情故事。男主人公黎伟民和女主人公道蓝蓝真心相爱,但是他们的爱情却被世俗的家长包办损毁,令人痛心,令人唏嘘!...

点击阅读全文

今天安利的一篇小说叫做《赛里木湖的悲歌》,是以黎伟民道蓝蓝为主要角色的,原创作者“五零之如歌”,精彩无弹窗版本简述:蒙古牧民们住的圆形的、哈萨克牧民住的尖锥形的毡房稀稀拉拉地散落在茫茫绿色中。一群一群的牛羊悠闲地低着头慢腾腾地吃草,似乎从没有危险临近过它们。偶尔会看到远处有牧民骑着马奔驰远去,在静寂的草原,耳边听到的只是羊群“咩-咩-”的叫声和牛群“哞-哞-”的叫声。几条不知从哪里流来也不知流到哪里去的小溪流,象...

赛里木湖的悲歌

精彩章节试读

载着文工团员、拉着行李的马车队不快不慢地在草原上行进着。

夏日的中午,草原的太阳距离人似乎很近,好像就在头顶悬挂着,给人的感觉是暖洋洋的柔柔和和的。

辽阔草原的尽头彷佛连着天边,那种广袤浩大的感觉很美很神奇。

在草原深处,水草丰茂,有了一点儿“风吹草原见牛羊”的感觉。

蒙古牧民们住的圆形的、哈萨克牧民住的尖锥形的毡房稀稀拉拉地散落在茫茫绿色中。

一群一群的牛羊悠闲地低着头慢腾腾地吃草,似乎从没有危险临近过它们。

偶尔会看到远处有牧民骑着马奔驰远去,在静寂的草原,耳边听到的只是羊群 “咩-咩-” 的叫声和牛群 “哞-哞-” 的叫声。

几条不知从哪里流来也不知流到哪里去的小溪流,象白色的绸带蜿蜿延延地漂浮在绿色的草原上。

解放初期,西部草原上的狼群很多,狼在夜晚常常拖着很长的声调仰天长鸣,“呜--呜--”,声音会传得很远,其实认真听狼的叫声是很动听的。

不过现在己经没有狼的踪迹和狼的长啸,周围尽显着宁静、祥和、散漫、平安。

很多年后,黎伟民在书店里买到一本曾在内蒙草原当过知青的人写的书,叫《狼图腾》,作者笔名为姜戎,书中尽现草原狼的本色。

书中记载着,内蒙古草原二十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还是有不少狼群在出没,可是在二十世纪70年代初的西部草原深处,文工团员们从来没有见到狼,晚上也没有听到过狼叫,好像西部草原和狼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也从没有听牧民说起过狼。

文工团的马车队晃晃悠悠、颠颠簸簸走了大半天,才到达目的的。

夜幕早己降临,没有灯光的草原,到处是黑乎乎的,只有紧邻的几个蒙古包里透出星星点点的微弱的光线。

演员们各自提着自己的行李钻进了各自住宿的牧民的蒙古包。

祖国西部近代的游牧民族主要有两个,哈萨克族和蒙古族。

过去,两个游牧民族的毡房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站在外边看一看毡房形状,就大致知道毡房里边住的是什么民族的牧民了。

哈萨克族牧民的毡房简单狭窄,顶部尖尖的,斜首向下,底部越来越宽,形成尖锥形状。

蒙古族牧民的毡房复杂宽敞,顶部是斜平圆的盖顶,中下部圆形,形成一个很大的垂首圆筒状。

古人诗中云,“天似穹庐,笼盖西野”,“穹庐”其意,应该就是指蒙古人住的毡房。

草原上的哈萨克和蒙古民族豪放朴实,而且好客。

在那个年代,到草原上去一般不用带干粮,肚子饿了,嗓子渴了,随便走到一个牧民毡房门口,不用敲门,大喊一嗓子就可以钻进去,然后席地而坐,尽管跟主人要吃的,要喝的,吃完喝完就走,也不用付钱。

草原牧民主要是吃肉、喝奶、吃面食。

牧民们喝的奶种不少,有牛奶、马奶、羊奶、骆驼奶。

马奶是牧民最喜欢的夏季饮料,牧人习惯将制作好的可当饮料的马奶称作“马奶子”。

在牧区草原上,牧民们都能自制马奶子,供日常饮用和款待宾客。

马奶子味带咸酸,有轻微的酒香,沁凉可口,喝多了,会让人有晕乎乎的感觉,令人陶然入睡。

牧民酿造马奶子方法其实简便,就是将刚刚挤下来的鲜马奶装进牛皮缝制的皮桶中,再放入陈奶当酒曲,经过几天发酵,就可以饮用,和做酸奶子的方法基本差不多。

草原男牧民们穿衣服也很奇特,一年西季都穿着羊皮袍和羊皮裤。

他们将羊毛向里紧贴皮肤,光面的硬邦邦发黑的羊皮向外。

他们各个黝黑而强壮,粗犷与憨厚写满他们颧骨突出的脸颊。

文工团一年一度到草原夏牧场演出,无疑成了牧民们盛大的节日。

演出一般在一个地点持续3天到5天,每天上午演出一场。

一个地方结束,再转到附近的另一个夏牧场继续演出。

同时,国营供销社的同志也要一起赶赴夏牧场,用木板搭起很长的一溜儿销售台,再用棚布搭起凉棚,用来遮阳挡雨。

销售台上摆满牧民所需的各种生活用品,主要是油、面、盐、砖茶、碗、壶、围巾、布匹等。

牧民们很早就从西面八方骑着马赶来,女牧民们大多三五成群地挤在供销社的销售台前挑选所需物品,男牧民们则骑在马上,围在文工团居住的蒙古包旁兴奋地说笑,急切地等待着演出开始。

在演出的日子里,每天清晨8点多钟,首先是文工团的乐队队员从蒙古包里将乐器拿出来,弦乐、管乐、民乐演奏员们按次序坐好,然后“6―――3―――6―――3―――”的开始定音,乐声此起彼伏。

不时独唱演员也会跟着乐队喊喊嗓子,情景很是壮观。

此刻,音乐所蕴含的愉悦人心的魔力瞬间便在草原上伸延散漫开去。

不一会儿,聚集的牧民越来越多,在文工团演员的周边围成一个很大的半圆形,他们有的坐在那里,有的站着,有的骑在马上。

再过一会儿,穿着各民族服装,化好妆的男女演员们陆续从蒙古包里鱼贯而出。

文工团在牧区演出是以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的舞蹈为主。

当文工团英俊的男演员和漂亮的女演员穿着各民族服装,将那红色、粉色、绿色、蓝色、黄色等艳丽的色彩洒落在绿色草原和白色蒙古包旁时,在草原上即刻形成一片亮丽而耀眼的风景,是那样的绚烂而夺目。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