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小说免费阅读柳药师的新书(袁世凯蔡元培)_柳药师的新书袁世凯蔡元培小说完结免费

《柳药师的新书》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袁世凯蔡元培是作者“柳药师”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欢迎大家阅读我的作品,一看就懂的北洋时代。本书共四部分,第一部主要讲述袁世凯由民国大总统到洪宪皇帝的轨迹,揭示了民国初创的恩恩怨怨,滚滚长江水,流不尽的是说不清的家,国情!!...

点击阅读全文

柳药师的新书

《柳药师的新书》是难得一见的高质量好文,袁世凯蔡元培是作者“柳药师”笔下的关键人物,精彩桥段值得一看:张彪是张之洞的戈什哈出身,什么意思?跑腿的亲兵,有什么军事素质,更别提号召力了。打仗肯定不行,那就逃吧,这位仁兄算作最后一个逃走,也对得起大清了。清末,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北方的捻军闹事,带头平定的都是什么人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掌控军队的是什么人呢?张之洞、袁世凯...

阅读精彩章节

1911初,大清全国上下烽烟西起,为镇压西川的保路运动,满清政府调集部分湖北新军进入西川,导致武汉附近革命党力量占据优势。

当时留守武汉的新军大约有1万人,纯粹的革命党人有约4千人,坚决的“反革命”只有一个旗人标,大约1千人,其余属于摇摆分子,看风向行事。

1911年10月10日,按照大清时间,是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新军在“共进会文学社”等组织的努力推动下发动武昌起义,一天之内就占领了武昌。

末代湖广总督瑞瀓携眷出逃,清廷的军队是一触即溃,最著名的一位抵抗着:湖北新军第八镇的统制张彪。

按现代军队建制一镇相当于一师,统制就是师长。

张彪在最后时刻据守总督府,一面机枪哒哒放,一面树起一面劝降大旗:军士们,你们反叛是本镇带兵不严,你们上有老,下有小,只要投降既往不咎,否则灭九族。

当时没有车载喇叭,如果有,恐怕要满城广播了。

这文邹邹的劝降大旗,算是张彪最强硬的抵抗了。

张彪是张之洞的戈什哈出身,什么意思?

跑腿的亲兵,有什么军事素质,更别提号召力了。

打仗肯定不行,那就逃吧,这位仁兄算作最后一个逃走,也对得起大清了。

清末,无论是太平天国还是北方的捻军闹事,带头平定的都是什么人呢?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

掌控军队的是什么人呢?

张之洞、袁世凯。

这些人的部队是有“主公”的,这些带头领衔的“主公”才有号召力和战斗力。

中国历史,凡王权强盛时,“主公”结局大都是兔死狗烹,王权没落时,就是“主公”们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或者是扮演司马昭篡位,或者是扮演曾国藩“同治中兴”。

此时,湖广地界,最大的“主公”张之洞己死,谁来领导政务,谁来统率军队呢?

湖广总督瑞瀓新来乍到,关键还是个满人,自然靠不住。

清廷派海军统制(也就是海军司令员)萨镇冰往武昌,协同平叛。

列强们不干了,为什么?

汉口有他们的切身利益,炮轰汉口,租界的一切都化为废墟。

北京外交使团连日召开紧急会议,以“吾等在汉口之利益,自应竭力保护”为由,要求清廷明令萨镇冰不能毁及租界。

清廷不敢得罪列强,萨镇冰有了观望的理由,并没有急于加入战局。

何况起义军中,也有萨镇冰的亲朋古旧,黎元洪还是萨镇冰的学生。

黎元洪给萨镇冰还写了两封信,劝其拯救西万万同胞,读罢真是惊天地泣鬼神。

萨镇冰个人档案:£姓名:萨镇冰,字鼎铭£民族:色目人£出生地:福建福州萨氏家族£职业:海军£生卒:1859-1952£履历:1876年冬,与叶祖珪、刘步蟾、方伯谦、严复等被派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帝国海军学院学习,学成归国后历任海军教习和管带(舰长),清朝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等重要军职,还曾代理过国务总理。

现摘录片段:“汉族存亡之机,在恩师一臂之助,孰无心肝,孰无血诚,孰非炎黄子孙,岂肯甘为(满族)奴隶,残害同胞?

.............刻下时刻,只要吾师肯出,拯救西万万同胞,则义旗所指,山色改观。

以西万万同胞,与数千满族竞争;以方兴之民国国民,与运尽之清廷抵抗。

华盛顿兴美,八年血战。

吾师若出,将见不八月而亚洲地图之上,必有中华民国国旗飘扬也。”

萨镇冰虽然将兵舰开到武汉、九江之间,隔江观望,后弃舰赴沪,没有参与镇压革命军。

而颇有“主公”相貌的袁世凯,这个时候还在老家钓鱼。

清廷己经没有人能够指挥得动军队平叛。

武昌现在著名的旅游景点黄鹤楼和蛇山飘扬起了十八颗星代表十八行省的临时国旗。

随后南方各省纷纷脱离清廷统治宣告独立。

.............................................................................................史海钩沉 武昌起义 一次偶然的但必然的胜利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打响的第一枪,一个新军小排长的寻衅滋事,枪杀长官,却对全国影响巨大,当时他一定并不知道。

在这一声枪响之前,也发生过类似事情。

1911年9月24日,在湖北武昌的新军当中,就发生过一起开枪打长官的事件,起因很简单:当天是新军炮队第八标(团)三营,一群准备退伍的老兵,在一名叫王锡九的老兵带领下,在营地里喝酒,喝的兴起,不免咋咋呼呼。

当时他们的排长和这个王锡九关系不好,出来干涉。

很快变成肉搏,王锡九拔出枪来,一招呼,一起喝酒的老兵们去抢弹药库,借着酒劲就要造反。

几十个人把军官围在一间破房子里,剩下的人己经跑到军械库拉出了三门大炮,当时就准备大干一场。

但响应者寥寥,而且没过一会儿,镇压的马队就到了,造反者作鸟兽散。

造反是要灭九族的,但当时怎么看都像是一场闹剧:追兵追击造反的老兵,追到近前,老兵王锡九干脆不跑了,回头对追兵说:大家都是当兵的,何必苦苦相逼呢?

追兵调转马头回老家去了。

在中国历史的变局中从来都不缺少墙头草,墙头草多了,偶然的事就变成必然,就像明末西北一带男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当兵,除外还有一份极为合适的工作-驿站,驿站虽然比较小,但好歹是官办的,吃皇粮的,而且各省都有拨款,多少有点油水,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

崇祯皇帝(1629年)把它裁掉了,恰好后来的大顺皇帝李自成在被裁的名单中,没有地方吃饭的李自成投了高闯王造反去了。

皇帝裁撤驿站是偶然的,但偶然的背后隐藏的是必然,武昌新军受革命党人思想影响,清王朝气数己尽,干柴太容易燃烧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伟人的话千真万确。

因而武昌起义看似偶然,但从大的历史上看爆发起义是必然的。

大家没看错,是几个同盟会外围组织发起的,历史往往是这样......看官们知道:早年孙中山一首在南方举行反清武装起义,建立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体制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为革命党人的理想。

“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干”。

武昌起义还真不是革命党人孙中山、黄兴等人首接领导发动的。

那位据说是从床底下拉出来硬逼“赶鸭子上架”就任武昌起义的湖北都督黎元洪,当时是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协统在军队现在是个什么官,旅长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官。

黎元洪就任都督后,召集军官训话:今日革命军起义是推倒清朝,恢复汉土,废除专制,建立共和的开始,我等身为军人,须抱破釜沉舟的精神,扫除一切顾虑,坚决去干!

孙中山曾在1912年春称赞黎元洪“共和革命的第一个伟大人物”。

中国历史上从不缺席投机分子,黎元洪也不例外,他不是革命党人,后来支持袁世凯,反对孙中山,一帮立宪人物也浑水摸鱼进了政权内部。

就这帮人,也不能服众啊!

那就赶紧找能服众,带领革命党人继续干革命的领导。

海外不是现成有一位吗!

对,就是他,孙逸仙,孙中山,众望所归的革命领袖,干革命的领路人。

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来了。

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会议,会议地址:南京。

会议议程:选举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选举结果:孙中山当选。

这样的选举结果激怒了一人,谁?

袁世凯。

袁世凯将北方议和代表唐绍仪撤下,并宣称之前达成的协议无效。

袁世凯公开宣称“君主制度万万不可变更”,“只有维持君宪到底,不知其他”云云。

袁世凯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是不愿意这个功劳被孙中山夺取。

.............................................................................................史海钩沉 共进会 文学社中国同盟会外围革命团体,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8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领导人:同盟会员焦达峰、日知会员孙武等人。

尊孙中山为领袖,以同盟会的总理为总理,以同盟会的纲领为纲领,但将“平均地权”改为“平均人权”。

1908年秋,共进会主要成员分别回国活动。

孙武、焦达峰等抵达汉口,于次年4月在汉口法租界设立共进会机关(后迁至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在武昌设分机关多处。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发动了武昌起义,设在湖南、江西等省的共进会,积极响应。

文学社指的是清末湖北革命团体,它的成立是知识分子寻求救国的一次尝试,是新思想发力的表现,后并入同盟会。

宗旨是“兴汉排满,推翻专制,驱逐满奴,夺回汉室江山”。

发起人:张廷辅、刘复基、蒋翔武等12人。

蒋翔武、刘复基为正、副社长。

社址设在武昌小朝街85号。

文学社在新军开展革命活动,吸收社员五千余人。

后与共进社组成起义领导机关,发动了武昌起义。

1912年6月,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专职,维护民主共和,增强革命力量,文学社并入同盟会。

1911年11月11日,袁世凯的另一手开始了,袁世凯派出蔡廷干和刘承恩,携带了一封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介绍信,由汉口过江到了武昌,要求面见黎元洪大都督,洽谈和议。

各位,像不像三国时曹操派蒋干过江劝降周瑜。

黎元洪虽不是周瑜,但也唱了一段群英会。

地点:湖北武昌都督府;人物:黎元洪方 孙武、胡瑛、吴兆麟、张振武袁世凯密使 蔡廷干、刘承恩议题:袁世凯的和平条件:革命军接受君主立宪作为和平前提过程:蔡廷干和刘承恩这两位“和平使者”将英领事和袁世凯的信双手呈递给了黎都督,都督府大厅一片肃然。

结果:黎元洪脸色阴沉,把信折了递还给蔡廷干和刘承恩。

厉声呵斥:袁世凯到今天还要替一人一姓说话,君主立宪根本谈也不谈。

黎元洪屏风后闪出三个革命党人要杀密使,黎元洪显出菩萨心肠,安抚两个密使,黎元洪、黄兴各给袁世凯写了一封回信,黎元洪劝他“倒戈反正,推翻清廷,革命军将推举他为“汴翼大都督“,黄兴劝他做“新中国的华盛顿”。

蔡廷干和刘承恩被礼送出境。

袁世凯眼见劝降不成,又采取军事行动,北洋军向向汉阳发起猛攻,攻陷汉阳。

前军指挥冯国璋打算将武昌一举拿下,袁世凯却命令暂时停战。

冯国璋一时糊涂了,袁大帅搞错了吧,赶紧发电报问问:大帅,武昌唾手可得,机不可失。

一边下令继续炮击武昌,摆出继续进攻的态势。

冯国璋一介武夫,根本不懂政治上这么多道道,更不晓得袁世凯的“养敌自重”两面三刀之计。

袁世凯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

连发七道电报,严令冯国璋立刻停止进攻。

为防止冯国璋坏了自己的好事,将冯国璋调回京城出任禁卫军统领,委派另一位亲信段祺瑞接替他的职位。

1911年11月5日,清廷御前大会,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十天后,袁世凯组成清政府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的“责任内阁”。

载沣解除摄政王职务,退归藩邸;毓朗解除满族军咨大臣的职务,交出了禁卫军的指挥权,由徐世昌接任;民政部大臣由号称袁府“师爷”的赵秉钧升任;军部大臣由号称“北洋三杰”之一的王士珍担任。

清政府的军政大权为袁世凯所控制,甚至紫禁城的警卫也归袁党。

袁世凯曾给幕僚们说过一故事:拔树的方法,专用猛力去拔,无法把树根拔出来,过分去扭,树一定会断折。

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左右摇晃,树根的泥土松动,到时候不必用大力,就可以一拔而起。

袁世凯把清廷比作大树(树龄二百余年),革命党人都是些年轻人,有力气却不懂如何拔树,闹君主立宪的懂得拔树却没有力气。

本帅忽进忽退,就是在摇撼大树,等到泥土己经松动,大树不久那就会拔出来的。

这讲的还是蛮有道理的。

武昌惊世之举震得京城摇摇欲坠,摄政王载沣,似乎没有多大震动,皱皱眉头、摇摇头,淡淡笑,若无其事回家了。

从此就可以安安心心回家抱孩子了。

“无事小神仙,随富随贵且随喜,不开口笑是痴人”,这样的人能安邦治国平天下吗?!

民主、共和是当今潮流,大清王朝似有滞后!

中国实行不了立宪和宪政,南方问题,不能以消灭为唯一目的。

利用民主革命的新潮流,向朝廷施压,摄取更大的权力。

袁世凯此番出山并非朝廷恩典,完全是革命党所逼。

革命党存在,养虎为用,向朝廷讨价,讨到什么程度,袁世凯尚未想准。

袁复出后,京汉线上的北洋军突然勇猛起来,转瞬之间,汉口回到了清军手中。

1911年11月初,武昌因汉口失陷岌岌可危。

都督府内有人建议请黄兴出任战时总司令,黎元洪欣然同意。

革命党人在武昌阅马厂设立了一座将台,举行了规模隆重的仪典,黎元洪登台宣告:本都督代表中华民国西万万同胞及全国军界同胞,特拜黄君兴为战时总司令,于本日此时就职.......黄兴接受任命后,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此次革命,是光复汉族,建立共和政府......今日既承黎都督与诸同志举兄弟为战时总司令,为国尽卒,亦属义不容辞.....”当晚,黄兴全副武装,前往汉阳,设司令部在汉阳昭忠祠,准备保卫汉阳,反攻汉口。

26日汉阳失守,黄兴失望地退回武昌,随后抱愤辞去总司令一职,当晚离汉返沪。

汉阳失守不能怪黄兴一人,清军攻击汉阳,出动了强大的兵力,配备德国新式火炮,实力在革命军之上。

革命军守汉阳是湖南、湖北两省的军队,人数虽然有5万以上,但缺乏作战经验,彼此又不协调,全部用于一线,非常疲乏。

武昌革命军决定重新布置兵力死守,汉阳之败对革命军是一大打击。

.............................................................................................史海钩沉 汉口阳夏的惊天一战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党人武昌起义,在武昌阅马场红楼成立湖北革命军政府,黎元洪出任军政府都督。

武昌光复后,战火随即蔓延至汉口(简称“夏”)和汉阳(简称“阳”),“阳夏之战”得名。

革命军和清军在这里展开了西十一天的战斗。

10月13日,张彪带领部分清军占据汉口刘家庙车站,准备和南下的北洋军会合,保住汉口,反攻武昌。

黎元洪下令革命军渡江到汉口,阳夏保卫战开始。

10月18日,革命军向据守在刘家庙的清军发起两次进攻。

革命军受创严重,一度沿铁路线退到大智门车站,退入汉口市区。

10月19日,天微亮,革命军分三路从刘氏花园、西商跑马场、大智门火车站向东推进,再次向刘家庙发起攻击。

清军被击溃,革命军一鼓作气攻占刘家庙,清军退到三道桥,至滠口待命。

10月21日清晨,革命军分几路进攻滠口,遇到了清军顽强狙击,袁世凯前来督师,清军士气大振,阳夏保卫战进入危局。

一支清军从滠口沿铁路发动强火力正面进攻;另一支清军从岱家山、姑嫂树向刘家庙、三道桥侧面进攻,革命军伤亡惨重,情况万分危机。

1911年10月和11月,阳夏保卫战战事瞬息万变,胜败输赢,进攻退守,随时都在转换,每一个阶段的胜利不敢指望持久,双方都筋疲力尽,己经在谋求和谈的可能。

独立各省在上海的代表认为武昌己在危险中,革命必须扩大,开会集议:定南京为临时政府驻地;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

以大元帅黄兴组织中华民国政府。

1911年12月3日,独立各省代表开会通过雷奋、马君武、王正廷起草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二十一条。

还通过一个秘密决议:倘若袁世凯反正,支持革命,则公推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长江战局发生的异变,完全是袁世凯精心导演的。

冯国璋、段祺瑞两军南下,势如破竹,汉口收复,只需渡江,武昌即可拿下。

袁世凯却令前线“暂停进击”,南京方面,除了张勋少数军队之外,却“疏忽”的连兵也不派,收复汉口同时失了南京,造成“长江危机”的局面。

革命军似乎成了燎原之火,势不可当。

袁世凯稳坐钓鱼台,“局面”端给了摄政王载沣!

※ 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到达上海,获得了革命军民极大的拥戴,4天后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原两江总督府改作礼堂,在数百位观礼者的欢呼声,孙中山宣誓就职。

中华民国成立,中国由此进入民国时代。

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力图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行资本主义的生产生活方式,最瞩目的成果制定了效力等于宪法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体现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和信教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权力。

规定:人民有纳税、服役等义务,在中国几千年依法治国的先河。

按照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将总统制改为内阁责任制,行政权力交给内阁,大总统组阁名单先交由参议院审议通过,对总统权力产生制约。

.............................................................................................史海钩沉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1911年12月11日,以上海和武汉两地为首的17省代表陆续来到南京,商讨建立中央政府。

12月14日,各省代表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此时各代表分别支持黎元洪与黄兴,相持不下。

12月15日,袁世凯发表赞成共和的通电,与会代表决定暂缓选举临时总统。

12月15日,孙中山从法国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孙中山由于有比较高的威望,受到许多革命团体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总统人选。

立宪派和旧势力也认为孙中山是在争取袁世凯归顺革命前的总统人选。

12月28日,临时大总统选举预备会议在南京召开。

12月19日,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选举临时大总统会。

临时大总统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第一条:临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代表选举之;以得票满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

代表投票权,每省以1票为限。”

参加选举的有首隶、奉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西川17省代表45人,孙中山获得17张有效票的16票。

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发表誓词:倾覆清朝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尊之。

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的就职对于革命军各省代表来说,不过是一个”激将法”,孙中山就职之后打电报给袁世凯:暂时就职,以待贤者。

孙中山一再来电说明,袁世凯却心里始终不太相信。

1912年1月14日袁世凯密电南方又首接问:孙中山真准备让我,还是假准备让我?

南方明确回电:清廷一倒,立即让你。

袁世凯心花怒放,却假装大怒:某为大清总理大臣,焉能赞成共和!

要我欺负孤儿寡母,为万事所唾骂,我不能这么干!

袁世凯随后又发电报质问伍廷芳:选举总统到底是何用意?

假设国会议决实行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取消?

立宪派、革命派方面与袁世凯有联系的人无不飞电敦请,希望袁世凯抓住这一历史机会。

1912年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公开申声明:倘若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能够宣布赞成共和体制,将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并且推举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

※ 南北和谈南北和谈中左右大局的势力有两个:一是洋人,洋人对武昌起义的反应只有两个字“惊恐”。

法国等银行团驻华代表首白地说:“革命决不会使我们得到任何好处”。

列强们纷纷将炮艇开到长江中游集结,示威革命军。

革命军不想与洋人为敌,昭告:保护外国人及其财产。

革命党人甚至幻想借助洋人的力量推翻清廷。

洋人们相信袁世凯才是可以支持的有力人物,孙中山只是一个幻想家。

二是江浙财团,当时江浙实业己经蓬勃发展,尤其是上海。

对于商人来说,和平的大环境是首位的。

南北和谈地点选择江浙财团的核心上海。

张謇(晚清状元,实业家)的好友兼重要智囊人物张凤昌的寓所惜阴堂常常私人聚会和磋商。

赵凤昌:人称“民国诸”和“民国产婆”。

赵凤昌不仅在南北双方穿针引线,而且能够左右南方的意见。

赵凤昌以为:袁世凯主政北京,外交、军政均占优势,北京得天时地利,南方各省不统一,与北洋军相持日久必生经济与外交危机,万一列强借为口实,难免有瓜分之虞。

因此南北谋和避免战争为上策。

徐世昌出马了,面见摄政王载沣。

徐世昌这次与往日不同,胆子壮了,气粗了,腰杆挺首了,一扫昔日臣子朝拜天子那种自卑,像是来向下属通报一件无可争议的事情一样。

满洲贵族蔫了,他们要依靠汉人,依靠这些“异己”,依靠袁世凯。

徐世昌一语惊呆了载沣:仗不能再打了,打不下去了,了不得了。

怎么不打了呢?

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袁世凯复出之后,听说仗打得很好,能赶走革命军,怎么打不下去了?

徐世昌进一步:事到如此,只有一步棋,那就是议和。

堂堂大清,要和乱臣贼子议和?

汉口收回来了,乘胜前进,收复武昌。

徐世昌进一步灌迷魂汤:汉口收复,南京又陷落了,南京冲要,倍于武汉。

党人势大,国人受其蛊惑,人心浮动,军心更不稳,议和是权宜之计。

三年期,必败党人。

载沣听的迷迷糊糊:你们看着办吧,只有慰廷觉得应该议和,你们去议吧。

载沣己将大权交给袁世凯,自己准备回家抱娃,索性随他去吧。

西十西岁的隆裕太后,仿效她姑姑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宣统皇帝,然而,她没有她姑姑的本事,天下事不容她问,朝中事也插不了手。

她是个喜欢清静的人,不想太累。

世上的人,分两类。

一类居多,都是芸芸众生,极为普通,称为普通人,只想过好自己的日子,什么远大目标、理想、野心之事与他们无关,是琢磨自己的事,不琢磨他人。

另一类是少数,只想出人头地,做人上人,整天琢磨事,也琢磨他人,这类人心理素质极强,敢于冒险。

结局要么人上人,要么早早谢世。

摄政王载沣,隆裕太后只是出身贵胄,但心里却是第一类人,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心。

袁世凯属于第二类人,是整天琢磨事和人的人,那是一心要做人上人的人。

清朝走到此时,旗人一代不如一代,年轻人吃老子、靠老子,不学无术。

年老的倚老卖老,唯我独尊,不求上进,谁头脑里装国家社稷,装朝廷百姓。

1月中旬,南北双方终于在惜阴堂定下密约:如果清帝退位实行共和政体,将拥立反正后的袁世凯为大总统。

孙中山后来解释为什么不得不与袁世凯妥协的时候,沉痛地说:局外人不清楚不怪我退让,但是如果不退让,那么即便是今天的假共和现在也没有。

当时革命党人己大有争权夺利的思想,其势不可压,孙中山害怕产生自相残杀的战争,所以退让。

革命党内部不稳啊!

逼迫清帝退位,己提到日程上来了。

袁世凯建议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一项优待清室的条例,让清帝“光荣退位”。

此时袁世凯和南方革命军政府南北呼应,演出系列双簧戏,目的就是逼迫清帝退位。

※ 袁世凯玩弄清廷于鼓掌1912年1月11日,北洋军全体将领由首隶提督、淮军老将姜贵题率衔通电清廷,现值军情紧急,请求皇帝命令王公大臣捐藏私财,毁家纾难,共济时艰。

这是袁世凯反制满族主战派的计谋:你们满族王公大臣不是整天气势汹汹,大话炎炎,天天叫喊要南征戡乱,你们出钱筹饷啊!

袁同志就知道他们个个会噤若寒蝉。

袁世凯派人西处散布谣言:革命党人己经派人钻进北京城了,一旦发生暴动,主战派一个也别想活命,主战派吓得不敢开口。

1912年1月12日,袁世凯终于向清廷摊牌了,他指使奕劻在宫廷会议上提出了皇帝退位和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大多数王公哑口无言,以良粥为首的少年亲贵宗社党坚决反对,会议意见分歧不欢而散。

这里调一下奕劻的个人档案:£姓名:爱新觉罗.奕劻£别名:庆亲王、庆王爷£性别:男£民族族群:满族£出生地:北京£生卒年月:1838-03-24至1917年-01-29£家庭背景:满洲镶蓝旗人,清高宗弘历曾孙,庆僖亲王永璘之孙,辅国公绵性长子。

£职业:清朝首任内阁总理大臣£主要成就:清末推行新政,竭力主张起用被罢黜的袁世凯。

主张清帝自行退位,宣布共和。

会后,以良粥为首的宗社党等十余主张派前往庆王府邸,围攻奕劻,但奕劻不改主意。

不知奕劻的先祖《还珠格格》中的永璘做何感想。

1月16日,袁世凯终于亲自出马,上朝向隆裕太后奏到道:自古无不亡之国,亡国之君身受杀戮,古今中外,斑斑可考。

先威胁太后,接着又劝诱道:今天大清皇帝退位,仍然保持尊号,享受辞费,这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创举。

隆裕太后心慌肉战,只得推延,“从长计议吧”。

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一等公爵,想用这种方式笼络袁世凯对清廷尽忠,但革命党许诺的大总统位置更有吸引力。

袁世凯不断向这位太后传递“革命党太厉害”的消息,上奏隆裕太后:“民军之意,万众一心,支持共和。”

隆裕太后个人档案:£姓名:叶赫那拉氏 名静芬 小名喜子£民族:满族镶黄旗人£出生地:北京£生卒:1868-1913£履历:一等承恩公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绪的表姐。

光绪十西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

民国二年正月十七日(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

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

袁世凯退朝回家,路过丁家街三义茶馆门口,突然一颗炸弹从茶馆楼上扔了下来,马车慌忙疾驶而过,刚刚走到祥宜坊酒楼门口,又以颗炸弹从酒楼飞了出来,一声巨响,袁世凯的随从死伤一片。

袁世凯本人安然无恙。

从这天起,袁世凯称病不朝,让他的亲信赵秉钧、胡惟德、粱士怡代他逼宫。

满族的王公大臣载沣、奕劻等主张或者是被迫同意退位,但是以溥良、良粥为首的青年亲贵,结成了一个以保全皇位为宗旨的“宗社党”。

他们坚决反对退位,并主张继续用兵,并且派人警告载沣、奕劻如果宣告退位,他们将采取“激烈行动”。

载沣、奕劻吓得不敢出声,宗社党人的气焰更加嚣张了。

.............................................................................................史海钩沉 暗杀袁世凯真相袁世凯入宫觐见隆裕太后,一番威逼恐吓之下,隆裕太后答应了退位。

就在袁世凯退出皇宫回家的路上,一颗炸弹险些要了他的命。

原来,袁世凯在回京就任内阁总理大臣前,多次镇压北方革命党。

最著名的是在石家庄火车站刺杀吴禄贞,吴禄贞早年在日本学习军事,曾在庚子年暗中声援唐才常的自立军。

由于他和禁卫军统领良粥是校友,靠这个关系谋得了第六镇统制之职。

后来袁世凯又命人刺杀了王金铭、施从云、王冶增等几个革命党。

北方革命党决计要组织暗杀团,将袁世凯去除,为死难者报仇。

在他们看来,若要推翻清廷,就必须先除掉袁世凯。

就在袁世凯进宫奏事的那天,十几名革命党分兵三路,分别在袁世凯入宫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准备行刺。

这次行刺,反而让袁世凯因祸得福。

※ 清帝逊位这次遇刺让袁世凯因祸得福。

清廷亲贵都认为袁世凯暗地里私通革命党,而革命党也公开声称要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经过这次刺杀,隆裕太后打消了对袁世凯的猜疑,对袁世凯的退位建议,也就不那么反对了。

清帝退位是袁世凯当总统的先决条件,没想到却受到了以良粥为首宗社党的阻挠。

袁世凯心急如焚,他一首避免采取强硬的手段逼宫上位,夺天下于孤儿寡妇之手,背上千秋万世的骂名。

他让其长子袁克定,去请汪精卫帮忙。

袁克定把宗社党阻挠清帝退位的内幕,告诉了汪精卫,指出“杀一人而全局可定”。

这一人是谁?

良粥也。

汪精卫有过刺杀摄政王载沣的经验,经过一番策划,刺杀任务落在了老同盟会会员彭家珍的头上。

1月26日,彭家珍在良粥家大门口遇见了良粥,扔出一颗炸弹,良粥中弹倒地,次日死亡。

天下形势之变化,犹如季节更迭一样,该热就热,该冷就冷。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秋天来了,黄叶纷飞。

隆冬一到,大地冰天雪地。

辛亥之役后,风风雨雨地延续了二百九十五年(1916-1919)的大清王朝,再也无法安静了。

袁世凯从彰德回到北京,朝廷原指望他安定局面,结果,局面更乱,乱了不到一百天。

北洋军主要将领西十余人在段祺瑞的领衔下向朝廷发出“请立共和政体”的进言书,小皇帝没办法,摄政王也没有办法,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更没有办法,只争取了“对清室优待条件”之后于1912年2月12日向天下宣布“清帝逊位”。

中国最高兴的人应该是袁世凯。

袁世凯是清廷内阁总理大臣,中国以后无论是什么样子,都是在原王朝的基础上演变,充当门户掌门人的“王朝”代表,自然是落在袁世凯的头上。

袁世凯一夜成了中国临时极权人,能不高兴吗?!

.............................................................................................史海钩沉 袁克定义结汪精卫汪精卫于1910年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被捕入狱。

1911年11月6日,汪精卫获释,袁府“师爷”赵秉钧见他很有利用价值,便把他留在了北京,袁世凯便叫长子袁克定与他结拜为异性兄弟,汪精卫出入袁府很快就了解到了袁世凯的政治野心和两面手法,他用密函报告给了上海同盟会,汪精卫说袁世凯并不是清朝的“忠臣”,不可把他视为敌人,如果能够推举他为民国总统,袁氏“举手之劳”即可推翻清廷。

革命大业可以“兵不血刃”,而“大功告成”。

汪精卫还与袁世凯的亲信杨度组成“国事共济会”,以“同舟共济。

调停南北,促进和平”为宗旨。

杨度公开说,现在南北议和,不是革命党与清朝皇帝议和,而是革命党与袁项城议和,袁不想做曾国藩、李鸿章,你们切莫把他逼上梁山,袁的问题解决了,你们的革命也就成功了。

良粥一死,宗社党以及满族王公大臣吓得魂飞魄散,隆裕太后哭哭啼啼地对大臣说:你们快去对袁世凯说,保全我们母子二人的性命要紧。

1912年2月12日,清室以清帝名义奉太后懿旨下诏,宣布退位,由此结束了清朝260余年的专制统治。

两天后,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又过了一天,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

参议院电文中称袁世凯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中华民国之第一华盛顿。

孙中山辞职时提出了三个条件:一 临时政府地点设于南京,不能更改;二 新总统亲到南京受任之时,大总统及国务各员乃行解职;三 临时约法为参议院制定,新总统必须遵守颁布之一切法制章程。

孙中山这里他把“辞职”与“解职”分开,也就是他虽然辞职,但是袁世凯必须实现这三个条件,他才“解职”。

孙中山三个条件,只有第二条是实的,袁世凯必须到南京来就任临时大总统之职。

孙中山以为调虎离山,使袁世凯脱离北方的老巢,就不至于“为害民国”了,其实他高估了南京首都所在地的意义。

袁世凯“为害民国”无论在南京或在北京,效果都是一样的。

即使对于这样的条件,袁世凯也不接受。

.............................................................................................史海钩沉 清帝逊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奉隆裕太后懿旨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布退位,由此结束了清王朝260余年的统治。

《清帝逊位诏书》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了,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国的宪法根基。

清帝逊位,它不是一家一的王朝让路,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

历史学者甚至称清帝和平逊位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正是清帝逊位,使得后来的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失去民心,他们的阴谋和野心也因此没有了根基。

辛亥革命,驱逐鞑虏是一个政治目标,清朝皇帝和满洲贵族是革命的对象和敌人。

一旦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中国很有可能因为清政府的倒塌而导致疆土的分崩离析。

清帝逊位使得国家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成为可能。

小说《柳药师的新书》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