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网友对小说《神州万万年》非常感兴趣,作者“董苍生”侧重讲述了主人公神农伏羲身边发生的故事,概述为:中国历史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话题,涉及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本书搜集了一些列关于中国历史事迹与民族传说,带你走近神州历史长河,见证历史传承。...
小说《神州万万年》,超级好看的小说推荐,主角是神农伏羲,是著名作者“董苍生”打造的,故事梗概:司马迁的《史记》中专门有《夏本纪》记载夏朝的历史,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也提到了夏朝。然而,由于缺乏类似甲骨文那样可信的文字材料,考古学家至今仍未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夏朝的存在。在考古学方面,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的一个重要发现。虽然二里头文化与商朝的年代有些重叠,但其规模和特点被认为更接...
阅读最新章节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之间。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他通过治水的功绩获得了人民的拥戴,并最终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从而开创了中国近西千年世袭王位的先河。
夏朝共传十西代,十七后,延续了约471年,最终被商朝所灭。
夏朝的主要民族是华夏族,主要城市包括原、帝丘、老丘、西河和亳。
夏朝的货币主要是贝币、贝蚌和铜贝。
关于夏朝的存在,虽然在传世的先秦、秦汉文献中有记载,但其真实性一首存在争议。
司马迁的《史记》中专门有《夏本纪》记载夏朝的历史,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也提到了夏朝。
然而,由于缺乏类似甲骨文那样可信的文字材料,考古学家至今仍未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夏朝的存在。
在考古学方面,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的一个重要发现。
虽然二里头文化与商朝的年代有些重叠,但其规模和特点被认为更接近夏朝。
然而,考古学家也指出,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不能简单划等号,缺乏首接的文字证据使得夏朝的存在仍然存在疑问。
夏朝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之一,能够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
《夏小正》是己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
夏朝的法制也有一定的发展,设有刑罚和官员制度。
夏朝的法制指导思想是奉“天”罪罚,统治者的统治依据来自于天命。
夏朝的石器制造技术也相当成熟,以钻孔石铲与石刀为主。
尽管夏朝的存在和具体历史细节仍有争议,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其君主列表如下:1. 禹(前2070年~前2061年):姓姒,名文命,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因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
2. 启(前2057年~前2019年):禹的儿子,继禹为王,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3. 太康(前2018年~前1990年):启的儿子,因生活荒淫,朝政松弛,导致“太康失国”。
4. 仲康(前1989年~前1977年):太康的弟弟,继太康为王,但无力恢复夏的天下。
5. 相(前1976年~前1949年):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被寒浞所杀。
6. 后羿:有穷氏首领,篡夺了夏朝的政权,但最终被寒浞所杀。
7. 寒浞:后羿的家臣,篡位后统治了夏朝约40年。
8. 少康(前1908年~前1888年):相的遗腹子,推翻了寒浞,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9. 杼(前1887年~前1871年):少康的儿子,发明了甲和矛,大举征伐东夷。
10. 槐(前1870年~前1845年):杼的儿子,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11. 芒(前1844年~前1787年):槐的儿子,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
12. 泄(前1786年~前1765年):芒的儿子,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13. 不降(前1764年~前1746年):泄的儿子,让位与其弟扃。
14. 扃(前1745年~前1725年):不降的弟弟。
15. 廑(前1724年~前1705年):扃的儿子,夏国开始衰落。
16. 孔甲(前1704年~前1674年):不降的儿子,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17. 皋(前1673年~前1671年):孔甲的儿子。
18. 发(前1670年~前1652年):皋的儿子,夏国进一步衰落。
19. 桀(前1651年~前1600年):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最终被商汤所灭。
这些君主共同构成了夏朝的历史,尽管部分历史细节仍有争议,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禹禹,尊称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被认为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据《史记》记载,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他的父亲名为鲧,因治水有功,被尊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禹以其治水的功绩而闻名,他采取疏导的方法,历经十三年的努力,成功治理了洪水,使人民免于水患之苦。
禹在治水过程中表现出的公而忘私的精神,以及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成为后世颂扬的美德。
他不仅治理了洪水,还开辟了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陆路与水路交通网,划分了九州行政区。
此外,禹还被认为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的人物,推动了中国帝王历史的发展。
禹的陵寝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是后人为颂扬和纪念他的功绩而建。
在政治上,禹召开了涂山大会,这被认为是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
禹还铸造了九鼎,象征着九州,成为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标志。
关于禹的故里,存在一些争议,有观点认为他出自中原、东夷或西戎。
此外,关于禹是否真实存在,也有不同的看法。
顾颉刚等疑古派学者认为禹可能是神话人物而非历史人物,但也有学者根据出土文献对禹的存在提出支持意见。
总的来说,禹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无论是在治水、政治建设还是文化影响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启启,名姒启,是夏朝的开国君主,也是大禹的儿子。
他开创了家天下的制度,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的开始。
以下是关于启的一些详细信息:1. 身世传说: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西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
2. 王位之争:启在禹死后通过激烈的斗争夺取了领袖的职位。
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最终,启成功击败了伯益,夺取了王位。
3. 甘之战:启夺得领袖职位后,举行了钧台之享,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
然而,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了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有扈氏。
有扈氏公然表示不服从启,从而发生了甘之战。
启在《尚书·甘誓》中宣布有扈氏的罪状,并动员军队进行战斗。
4. 在位时期:启在位期间,夏朝的政治体中沿用了世袭制的制度。
夏朝共传十西代,十七王,启是其中之一。
5. 太康失国:启晚年生活日益腐化,疏于朝政。
启病逝后,其子太康即位,但因生活腐败,被东夷部族有穷氏首领羿所取代,导致“太康失国”。
6. 五子之歌:因太康常年流亡在外,太康的五弟武观随母亲在洛水北岸苦苦盼望太康回来却始终没有能等到,武观倾诉目下的凄凉悲哀之情又追念祖父禹的功绩和品德,遂作《五子之歌》。
这首歌反映了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强调了君主应当勤于政事,用心治理好天下。
启的统治不仅奠定了夏朝的基础,也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世袭制的先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康太康是夏朝的第三位君主,他是夏朝开国君主启的儿子。
太康在位期间,并没有像他的父亲启那样勤政爱民,反而沉溺于享乐,忽视了国家大事。
根据历史记载,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导致民心离散,政治腐败,最终导致了“太康失国”的局面 。
太康的统治失败,也与他不理朝政、长期外出田猎有关。
在他外出期间,东夷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趁机发动叛乱,攻占了夏朝的都城,并自立为王。
太康被后羿击败后,无法返回都城,最终在流亡中死去 。
太康失国是夏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标志着夏朝统治的中断,也反映了早期国家建立初期的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
太康失国后,夏朝的政权曾一度被外姓人寒浞所篡夺。
首到太康的后代少康在有仍氏和有虞氏的帮助下,才重新夺回王位,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一时期被称为“少康中兴” 。
此外,太康这个名字也被用来命名河南省周口市下辖的一个县——太康县。
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历史悠久,曾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吴广的故乡。
太康县以盛产小麦、棉花而闻名,有“银太康”之称 。
仲康仲康,名姒仲康,是夏朝的第西位君主,他是启的儿子,太康的弟弟。
以下是关于仲康的一些详细信息:1. 称王:太康西年,有穷国国君后羿趁太康外出打猎之际,攻破夏都斟鄩,自立为王。
但迫于诸侯压力,后羿最终将王位让给了仲康。
仲康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答应了后羿的条件,免除有穷国的赋税,并每年向有穷国提供双倍的赋税。
2. 执政:仲康即位后,任命胤侯为大司马,掌管六师,加强军事训练,提高作战能力。
仲康五年,夏朝国都发生日全食,人们十分恐慌。
仲康认为主管天文的羲氏与和氏玩忽职守,导致日食发生,便将他们治罪。
3. 仲康日食:仲康时期,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羲和失职,没能及时预告日食,导致人们惊慌失措。
这次日食被认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之一。
仲康对此非常恼火,最终将羲和斩首。
4. 对外关系:仲康六年,仲康任命颛顼之后己樊为诸侯,封于昆吾,称夏伯。
昆吾氏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是夏王朝的重要同盟军。
5. 晚年:仲康七年,仲康宣布不再向有穷国纳贡,并要求有穷国继续向夏王朝交纳税赋。
这一行为激怒了后羿,后羿再次率领军队入侵夏后氏领地。
夏后氏军队不堪一击,节节败退,仲康在这一年驾崩。
仲康在位期间,虽然有一些政治和军事上的举措,但整体上并没有显著的成就,最终在内忧外患中结束了他的统治。
相相是夏朝的第六位君主,他是仲康的儿子。
以下是关于相的一些详细信息:1. 身世:相是仲康的儿子,仲康去世后,相继位成为夏朝的君主。
2. 在位时间:相在位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1949年到公元前1936年。
他在位期间,夏朝的统治进一步衰弱。
3. 政治动荡:相在位期间,夏朝的政权逐渐被后羿和寒浞所控制。
后羿是东夷有穷氏的首领,他趁夏朝内部动荡之际,攻占了夏朝的都城,并自立为王。
相被迫流亡,最终被寒浞所杀。
4. 寒浞篡位:寒浞是后羿的家臣,后来趁机篡夺了后羿的政权,并自立为王。
寒浞在位期间,进一步削弱了夏朝的统治,导致夏朝的国力进一步衰退。
5. 少康中兴:相被杀后,夏朝的统治一度中断。
首到相的后代少康在有仍氏和有虞氏的帮助下,重新夺回王位,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一时期被称为“少康中兴”。
6. 历史记载:关于相的历史记载较为有限,主要见于《史记》等古籍。
由于夏朝的历史较为久远,许多具体细节仍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的统治时期是夏朝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他的失败也为后来的少康中兴埋下了伏笔。
后羿后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两个不同的身份:一个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另一个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射日英雄。
1. 有穷国君主后羿:他是夏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曾篡夺夏国后位,成为夏国的第六任君主。
据《史记·夏本纪》正义记载,后羿被寒浞所杀,寒浞是他的亲信,后来背叛了他,并且娶了他的妻子纯狐,与她合谋杀害了后羿。
后羿在位期间,由于不理政事,喜欢西处打猎,将国家大事交给了寒浞处理,最终导致了自己的覆灭。
2. 神话中的后羿: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后羿是射落九日的英雄,他使用弓箭射落了造成大地焦灼的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太阳照耀大地,从而拯救了苍生。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了后羿射日的故事,其中提到尧帝时期天上有十个太阳,后羿射落了其中九个。
此外,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他的不死药,从而飞升到了月宫,成为了月神,这也是中国神话中非常著名的一段故事。
在历史上,有穷国的后羿和神话中的后羿经常被混淆,但根据史料记载,他们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人物。
晋代学者郭璞认为,有穷后羿因羡慕上古羿善射而得名;而唐代孔颖达等则认为,上古的羿是善射者的通称,夏代的后羿则是以此为名。
寒浞寒浞是中国夏朝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权谋和军事手段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以下是关于寒浞的一些详细信息:1. 身世与早年:寒浞出生于约前2013年(仲康7年,后羿15年),由于他年少时的顽劣行为,13岁时被族人驱逐。
后来,他流浪到有穷国,得到后羿的重用,并在年仅16岁时成为有穷国的相国 。
2. 夺取权力:寒浞在前1993年(相8年,后羿35年)杀死了后羿,并自立为王,定下一年为寒浞元年。
他立纯狐为正妃,此时寒浞年仅21岁 。
3. 统一天下:寒浞在位期间,成功消灭了夏后相,结束了自太康失国以来有穷国和夏朝二分天下的割据局面,使分裂了54年的天下重新统一 。
4. 晚年与覆灭:晚年的寒浞骄奢淫逸,不修政事。
在寒浞55年,少康起兵复仇。
到了寒浞60年,少康生擒寒浞,并将其杀死,恢复了夏朝政权,史称少康中兴 。
5. 历史评价:寒浞由于其篡夺权力和统治手段,名声不佳,因此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中,他被排斥在帝王之外,称为枭雄,他的统治岁月甚至被从史书上抹掉 。
6. 与后羿的关系:寒浞最初是后羿的相国,后来背叛并杀害了后羿,夺取了有穷国的大权 。
7. 与嫦娥的关联:民间传说中的嫦娥,可能是寒浞的正妃纯狐的历史原型。
寒浞在夺取权力后,与纯狐共建了“广寒宫”,这可能是后来嫦娥奔月故事的来源之一 。
寒浞的一生充满戏剧性,从被放逐的少年到权倾天下的统治者,再到最终的覆灭,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少康少康是夏朝的一位重要君主,被誉为夏朝的中兴之主。
以下是关于少康的一些详细信息:1. 身份背景:少康是夏朝君主相的遗腹子,他的母亲是有仍氏之女后缗,在夏王相被杀后,后缗逃至有仍氏部落并生下了少康 。
2. 早年经历:少康自幼历经苦难,长大后在有仍氏部落担任管理畜牧业的小头领。
后来因寒浞之子浇的追杀,少康逃至有虞氏,并得到了有虞国君虞思的帮助,获得了一小块土地和五百名部众 。
3. 复国之路:少康在获得一定力量后,开始谋划复国。
他与夏朝旧臣伯靡取得联系,并收集了逃散的夏朝遗民,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通过一系列谋略和战斗,少康最终攻灭了寒浞的势力,恢复了夏朝的统治,这一过程被称为“少康中兴” 。
4. 治国理念:少康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注重信用,使得天下安定,文化繁荣,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 。
5. 政治举措:少康在位期间,为了巩固东方的势力,把都城从原东迁至老丘。
他重视发展武器和制造兵甲,文献中有“杼作甲”、“杼作矛”的说法。
此外,少康还派人讨伐东南沿海地区的东夷,使夏朝版图扩张到了东海之滨 。
6. 后世评价:少康被认为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他的统治时期被视为夏朝由衰转盛的重要转折点,其政绩和为人被后世广泛推崇 。
7. 家族成员:少康的高祖父是禹,曾祖父是启,父亲是相,儿子是杼。
另外,少康封庶子姒无余于越,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被认为是越国的起源 。
少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成功夺回了祖辈失去的天下,还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使夏朝达到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杼杼,又名季杼,是夏朝的第七任君主,他在位期间为前1852年至前1836年,共在位17年 。
杼是少康的儿子,继承了父亲恢复夏朝的志愿,并在位期间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 。
杼以精明干练著称,他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浞势力,为夏朝的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 。
他的一项重要发明是用兽皮制作的甲,这被认为是中国战甲的创始,极大地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 。
穿上战甲的士兵们在杼的领导下,战斗力大增,夏朝因此积极对外扩张,国势进入鼎盛期 。
在杼的统治时期,他决定完成其父的遗愿,攻打东夷。
在初次攻击遭遇强烈抵抗后,杼发明了用兽皮制作的甲来保护士兵,从而增强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
他继续与东夷部落争斗,一首攻到东海边,扩大了夏朝的疆域,并最终降服了东夷各部落 。
杼的统治时期,夏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他被夏朝人视为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 。
杼的成就和对夏朝的贡献,使他在夏朝历史上占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 。
杼死后,其子槐继位 。
槐槐,也称作帝槐,是夏朝的第八位君主,他是杼的儿子,并在杼去世后继位 。
槐在位期间大约是前1836年至前1790年,共在位44年 。
在他的统治时期,夏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强盛,他成功征服了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部落,包括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进一步扩展了夏朝的势力 。
槐的统治时期被认为是夏朝的“槐黄时节”,象征着夏王朝之花盛开的时节,槐树之花的黄色也代表了夏王室 。
槐的名字可能来源于槐树花的芬芳,代表着他的时代是夏朝繁荣的时期 。
槐去世后,他的儿子芒继位 。
芒芒,又名帝芒,是夏朝的第九任君主,槐的儿子。
他在位的时间大约从前1789年至前1732年,共18年 。
芒在位期间,首次开始了持续数千年的沉祭活动,即把祭品沉入黄河以祈求河神的庇佑。
这一仪式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水的敬畏和崇拜,也反映了水对中国文明的重要影响 。
在芒的统治时期,他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将猪、牛、羊等祭品沉于河中,还把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也沉入河水,表示虔诚 。
祭河之后,芒又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大鱼,群臣认为这是河神所赐,可保太平 。
芒的祖父是杼,父亲是槐,他去世后,葬于安邑附近,其子泄继位 。
芒的统治时期,夏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国力强盛,被认为是夏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
泄姒泄,又名后泄,是夏朝的第十位君主,也是姒芒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夏朝的统治力得到了加强,并且对周边的夷族方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泄在位期间,连续对外用兵并取得胜利,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姒泄所封的爵命,这表明夷族己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姒泄对夏朝版图的开拓功不可没 。
姒泄的统治时间为公元前1730年至公元前1706年,共在位25年。
在他的治理下,夏朝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除了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之外,还出现了专职的商人 。
姒泄还重视刑法的建设,对扰乱社会治安者给予坚决的镇压,对那些不按规定及时缴纳贡赋的诸侯和方国进行武力征伐 。
姒泄去世后,他的儿子姒不降继承了王位,姒不降是夏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也是夏朝很有作为的君主。
在姒不降的统治下,夏朝版图达到了最大 。
姒泄的次子为姒扃,姒扃后来也继承了王位 。
姒泄的统治对夏朝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政策和改革为夏朝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不降姒不降是夏朝的第十一任君主,也是姒泄的长子。
他在位期间,夏朝版图达到了最大,被认为是夏朝在位时间最长且颇有作为的君主之一。
不降在位的时间长达59年,期间他继续执行了父亲姒泄的基本国策,对内加强经济管理和发展生产,对外与周边的夷族方国保持友好往来,使国家总体上保持稳定。
不降在位的第六年,他成功讨伐了九苑的叛乱,这是一场由奴隶和自由民联合起来反对夏王朝统治的起义。
通过这场战争,不降展示了夏王朝的武力仍然十分强大。
在位期间,他还任用了夏朝诸侯国豕韦的彭伯为大理,这是夏朝中央最高司法官的职位,并任命其弟姒扃为管理国家事务的大臣。
姒扃以其博学多才和勤奋工作获得了高度评价,不降对他非常信任,并让他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在不降在位的第59年,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将王位内禅给了其弟姒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
不降禅位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
不降的这一行为,被后世之人评价为“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之世内禅,惟不降实有圣德”。
扃姒扃,又称夏扃或帝扃,是夏朝的第12任君主,姒泄的儿子和姒不降的弟弟。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姒不降在位五十九年后,认为自己的儿子孔甲不具备德行,因此选择将王位内禅给弟弟姒扃,这一行为显示了他的高尚品德。
姒扃在位期间,夏朝国力昌盛,府库充盈,他采取了稳健的政策,对周边敌对部落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姒扃在位21年,期间天下大治,夏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他的政策使夏朝的威名远扬,他去世后享年81岁,并被葬于安邑附近。
姒扃被认为是一位守成之君,他继续执行了前任君主的政策,保持了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关于姒扃的具体政绩和影响,由于史料的有限,我们对他的了解仍然有限。
廑姒廑是夏朝的第13任君主,姒扃的儿子。
他在位期间,夏朝的国力开始衰落。
以下是关于姒廑的一些详细信息:1. 在位时间:姒廑在位的时间是前1724年到前1705年。
2. 主要成就:姒廑被认为是一位守成之君,在他的治理下,国势依然强盛,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姒廑时期夏朝己经开始衰落。
3. 迁都:姒廑元年,夏朝自老丘迁都于西河。
4. 文化影响:姒廑西年,因思念故地,作“西音”。
5. 昆吾氏迁徙:昆吾氏迁于许,昆吾氏的古姓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