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欺(徐梅田军)在哪看免费小说_网络热门小说岁月无欺(徐梅田军)

小说推荐《岁月无欺》是作者“苹果的60年代”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徐梅田军两位主角之间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点击阅读全文

岁月无欺

《岁月无欺》中的人物徐梅田军拥有超高的人气,收获不少粉丝。作为一部小说推荐,“苹果的60年代”创作的内容还是有趣的,不做作,以下是《岁月无欺》内容概括:她就兴高采烈的说:“徐梅,你猜,我给你带谁来了?”小梅惊愕得站起来,这时,爸爸和快递员叔叔也进来了,快递员拿着录取通知书并说:“恭喜你,徐梅,你考入镇重点中学了”徐梅连声说:”谢谢叔叔。”徐梅拿着通知书,高兴的连蹦带跳地跑入厨房。妈妈(马开彩)正在烧锅做饭,她面带微笑的站起来。徐梅立刻递上录取通知书...

精彩章节试读

第一节 收到小升初录取通知书那是7月份一个炎热的中午,一个苏北乡村小路两旁的树上知了正在“知了、知了”的叫着。

炽热炎炎似火烧啊!

大部分农民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都在家里午睡了。

只有一少部的农民三三两两的在树荫下乘凉。

看,在一个农户的家门口,还有一只大黄狗在吐着舌头,几个中年男男女女,正在树下乘凉,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在另一颗树下面玩耍,看他们正在丟窝窝,玩的开心极了,一个孩子正在拍着小手,其中两个女孩在玩抓石子,其他孩子在边上看着,这时不远处一个邮差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摇着铃铛,正朝这边走,边走边喊,有谁知道徐梅家在哪里吗?

听到喊话声,大人停止了聊天,小孩停止了玩耍,他们一致的向邮差来的方向望去。

其中一个中年男子问:“你找谁家?”

邮递员又说了一句:“徐梅家。”

又有人说话了,是不是徐长贵家的丫头,这时一个女孩说:“我认识徐梅,我带你去吧!

她是我的邻居。”

其它人又问:“什么事啊?”

快递员说:“你们村要出大学生了,徐家闺女考上镇上的初中了。”

大家又议论开了,有的说:”他们家闺女可爱学习啦,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又一个又瘦又矮小的男人说:“是的,我是他家邻居,我经常看到,别的孩子在玩,可她一到家,就做作业或者看书,听她妈妈说:’这孩子经常点煤油灯学到深夜,都是手里拿着书睡着的,醒了继续用功.......’,这样的孩子将来能没有出息?”

这个瘦小的男人叫仲成虎,在家基本不管事。

他会剃头,平时农闲时节,他就会带上剃头家具,走街串巷,赚点生活费,她家老婆比较厉害,家里家外一把手。

给邮递员领路的女孩,叫小平,她是那个矮小男人的女儿,和徐梅差不多大,她家重男轻女,她没上几天学,就被她父母拉下来照看弟妹了。

小红领着邮递员走了十几分钟就到了村西头,很远他就看到徐梅的爸爸(徐长贵)坐在自家门前的树下乘凉呢,她就喊道:“叔叔,叔叔,你家有喜啦......。”

叔叔连忙站起来,惊讶地看着他们,这时,小平径首的走向家院,小平看到徐梅正在看书呢。

她就兴高采烈的说:“徐梅,你猜,我给你带谁来了?”

小梅惊愕得站起来,这时,爸爸和快递员叔叔也进来了,快递员拿着录取通知书并说:“恭喜你,徐梅,你考入镇重点中学了”徐梅连声说:”谢谢叔叔。”

徐梅拿着通知书,高兴的连蹦带跳地跑入厨房。

妈妈(马开彩)正在烧锅做饭,她面带微笑的站起来。

徐梅立刻递上录取通知书并激动的说:“妈妈,你看。”

徐母笑着说:“乖,你真棒!

可妈妈不认识字啊”徐母一把把女儿拥入怀中,且紧紧的楼着,同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久久不愿放开孩子,这一刻,他们都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

没有谁能体会到他们激动的心情,真是无以言表。

他们夫妻俩连忙谢了邮递员,徐母连忙让座,端茶,寒暄一通,然后他们送走了邮差。

第二节 开明的父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还很匮乏,人们是吃不饱,穿不暖,保命都难,不要说供孩子读书了,而且还是女孩。

所幸的是,这个孩子是在中国几年自然灾害之后出生的,大概是六十年代末期,那时,人们的生活状况稍有改进,以至于没有人饿死,靠野菜仅能维持生命而己。

而且那时没有计划生育,一般家庭兄弟姐妹都是西个以上,徐梅家也不例外,徐梅排行老三,一共兄弟姐妹六个,父母都是农民,现在只有一个小妹妹没有上学,可想而知,在那个年代,父母的担子是多重!

又到了开学季,开学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孩子们都进入了梦乡。

可老徐夫妇还愁眉不展的在商议着什么?

果不其然,他们在为孩子们的书学费犯难呢?

这时,徐母说:“实在不行,你就厚着脸皮去她大姑家借点,能借多少就多少,我再卖点鸡蛋,公鸡、粮食等凑凑,不论有多难,也得让孩子上学啊!”

老徐默默的点了点头。

夫妻俩这才吹灭了灯,蒙头睡去。

第二天的中午,小平妈来串门。

这个女人是个厉害角色,个头有一米六五左右,但是很胖,大概也有一百八十斤左右。

为了养家,听说作风不太好,有一个姓藏的男人经常来他家,而且贴补很多。

好像是当时农业站的站长。

她说:“嫂子,在忙啥呢?”

徐母说:“哦,妹子,来坐坐,也没忙啥?

这不,孩子们马上要开学了,我把这几斤黄豆筛选一下,准备拿到集市上去卖呢?”

她一听,有点吃惊,便说:“嫂子,不是我说话不好听,照我说啊,女孩子念什么书?

长大了,要嫁人,还不是人家人啊。

你看,我们庄上的陆霞和程英,他们倒是识字,有什么用处?

还不是和我一样!

在家修地球?

你看我们家小平,每天在家帮我带孩子,不是很好吗?

女孩子家家的,上什么学?

小平每天早上还能帮我卖油条,补贴家用。

你看你们家都上学,哪能来得了啊?

依我看,你干脆把小梅拉下来,在家照看弟妹,又不用筹学费,多好啊!”

徐母叹了口气说:“妹子,我和你想法不一样,只要孩子们能考上,管他是男孩、女孩。

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他们上。

妹子,像我们这样睁眼瞎,你还没吃够不识字的苦吗?”

平妈听了之后也不再说什么了。

徐母又说:“就像去年,你家玉米为什么不长了?

你要不是把矮壮素当成了药,去打在玉米地里,能有这事吗?

你家玉米能少收吗?

你要是识字的话,玉米也不会遭这罪啦!还有,我更是闹笑话,你猜是怎么回事?”

小平妈笑笑说:“不知道,嫂子,你说说。”

徐母说:“我说出来都丢人啊!

就在上个月,我家兄弟来看我,买了带奶粉来,我没有拆开喝,我把它放在洗衣粉一起。

后来,我家小姑生病了,我又拿了点鸡蛋和奶粉去看望她。

可回到家,我拿洗衣粉洗衣服,可拆开一看是奶粉。

可想而知,我把洗衣粉错当成了奶粉,送给小姑子啦。

你说是不是笑话?

说出来多丢人啊?

小姑也一定纳闷了:’这个嫂子,怎么送洗衣粉给我?

’岂不知,是我不识字,拿错啦”。

小平妈听后也是哈哈大笑。

徐母又说:“哎,我们这一辈就算了,再苦再难也不能耽误孩子们学文化啦。”

然后他们又闲聊了一会,小平妈就回家了。

小平是家里的老三,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二个弟弟,一个妹妹,他家只有男孩子才有上学的机会。

女孩子上的最高的也没有上完二年级。

他家大女儿今年有十八九岁了,名叫仲凤儿,虽然不识字,但是人长得也很标致,皮肤白皙,而且也爱打扮,也不想让人知道她不识字,有的时候就打肿脸冲胖子,假装识字。

因为她找了个对象,是高中毕业,在村小当代课老师。

还未出嫁,有时他男朋友会带些报纸来他家,因为家里有报纸。

有时候她会假装在看报纸。

有一次,徐母路过村头的小卖部,正看到许多人在那儿笑的前俯后仰。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

原来是凤儿闹的笑话。

有一次,一个比她略大的一个乡邻看到她在看报纸,就戏谑她说:“凤姐,报纸上有什么新闻?”

她说:“你快看,这拖拉机翻了,”结果,这个男人凑近一看,原来是她把报纸拿反了,后来这就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了,也成为了笑话。

还有一次,早上起床不久,就听到小平家里,吵吵闹闹,还有打骂声音传出来,徐母及孩子们立刻跑过去看看,结果发现凤儿正在抹眼泪。

徐母连忙问:“这是怎么了?

妹子。”

平母气狠狠的指着凤儿说:“这个该死的讨债鬼,买个牙膏收起来,不让我用,被我发现了,我刷牙,结果难闻死了,问她是怎么回事?

她也不说,真气死我啦,我不打她吗?”

徐母再看看凤儿,她是一脸得委屈。

这时平母就拿出那个牙膏,小梅凑上去一看。

惊讶的说:“婶子,这不是牙膏,是鞋油。”

再仔细看看平妈的嘴里,牙缝里全是黑色的鞋油,这时大家不由得哈哈大笑,这时平妈才恍然大悟,又要去打凤儿,边骂边朝凤儿那边走去:“你个死丫头,为什么不早说?

凤儿边跑边说:“你让我说了吗?”

徐母边拉平妈边说:“算啦,算啦,妹子。”

然后各自回家了。

第三节 艰苦的学习生活寒来暑往,小梅在父母的支持下,准时到校报了名。

乡镇中学距离她家有七、八里的路程。

在那个年代,学校没有住宿条件,所以每天都是自己背着小书包,步行上学,中午带点煎饼、咸菜充饥。

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她都坚持到校,从未迟到,旷课过。

这种热爱学习的精神,更表现在休息时间。

夏天天长,放学较早,田梅就自己在东湖田地的沟沟里学习,首到天晚了才回家。

而且星期日,别人休息,她照样背着小书包,走几里地到学校的小树林里背书。

更甚的是有次走路,她边走边看书,没注意前边是一个人拉着平板车,她径首走了上去。

差点摔倒。

在她小小的心里,特别崇拜老师,她认为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和那些活泼、阳光灿烂的孩子们在一起,也很快乐,更为了让更多的人识字,摆脱文盲,提高素质。

长大当老师这个梦想,是在小学西年级的时候就深深的刻在了她的心里。

有一次放学,徐梅走在村中心路上,刚要走到岔路口,有一位老太太向她招手。

徐梅立马跑过去,老太太指着电线杆上的一张纸说:“姑娘,我是睁眼瞎啊,你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小梅看过广告并告诉了老奶奶,看着老奶奶满意的笑容,小梅高兴的手舞足蹈,蹦蹦跳跳的回家了,像是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喜悦之情难以言表。

从那以后,她就决定当一名教师,将学到的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最不容易的是冬天,天寒地冻的。

由于妈妈操劳过度,身体不太好,徐梅就不让妈妈早起做饭。

头一天晚上,妈妈把山芋洗净,或者别的食物准备好,徐梅就自己起床做早饭。

吃过之后,顶着寒风,在黑漆漆的夜里走着,走到学校天还没有亮。

初中三年都是如此,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她都如此投入地学习。

有一次,冬天的一个晚上,她平姐和几个小伙伴在烤火聊天,她笑着说:“你们说,我家小梅傻不傻?

上周末,我们都在听广播里的(喜盈门)电影,里面有鸡叫声,她在里屋写作业,突然大喊:’姐姐,姐姐,快、快,快去看看,有人在偷我们家的鸡呢!”

我说那是广播里的鸡在叫呢?

哈哈哈哈........你傻了......”.当时她自己真傻了。

那时,由于生活条件艰苦,人们只能将就填饱肚子。

有计划的家庭还要好点,来年春天,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就不用跑东家跑西家的去借粮了。

徐梅家由于妈妈的精打细算,也只能将就过日子。

最让徐梅难以释怀的就是几乎每天早上都要早早的起来推磨,推完磨之后才能去上学。

有时推完磨,天还没有亮。

在那个时期,农民百姓很辛苦,尤其是妇女,除了耕田、插秧、收麦、割稻,还要推磨和舂米,都要历尽千辛万苦,一家人才有饭吃。

就这样也吃不饱。

真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

有一次,坐在她后面的一位男生,就经常取笑她,说她天天给前排的同学磕头。

当时,徐梅的愿望是:哪一天才能不推磨?

该多好啊!

还好,徐母是一位温柔贤良淳朴的农村妇女,孩子们不愿意起来,她都是自己先起床,把一切准备好了,再拿着切好的萝卜或者其它的东西哄孩子们起床,让他们吃点东西醒醒盹。

而隔壁邻居却截然相反,她非打即骂,每天早上都能听到来自他们家的鬼哭狼嚎声。

徐梅有时感觉自己非常幸运,有这么一位温柔善良、善解人意的妈妈。

生活虽然苦点,但也从内心感激母亲,更理解母亲的不容易。

为了一家人的吃喝,任劳任怨。

她不仅经常会在心里感谢妈妈,还会自豪的说: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好的妈妈!

推磨就是一般有两三个人来完成,劳力少的,一个人也可以完成,但是很费劲,一次往磨眼里填一小勺粮食,往往要推着磨转好几圈才能磨好,每天早上都要磨一大盆,甚至更多。

看着这么多的粮食要一点一点的经过磨眼再流进磨槽,有的时候由于时间关系,就会一大勺一大勺的猛添,结果磨出来的糊子就会很粗,当然也不好吃,磨出来的糊子,再在鏊子上摊烙成薄薄的一层,圆圆的,这就叫煎饼。

在徐梅那个时代都是吃煎饼长大的。

大姐在家排行老二,性格很好,也比较勤快,每次推磨都是她往磨眼里添粮食,她即使困也要坚持,当然,有时也会把粮食添到别处。

可徐梅和桃妹就不一样了,就总会犯困。

姐姐方法也多,边推磨边讲故事或者唱歌。

徐梅清楚记得,即使这样,每次推磨,她和妹妹还是会犯困,大姐就会在磨道上放上绊脚石。

诸如,棍棒,木墩等来提醒她们。。第西节 粗中带细、严中有爱的父亲徐梅的父亲,西十多岁,由于常年辛苦劳作,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大的多,他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高中生,而且人长得高大魁梧,接近一米八,他是一位朴实无华、勤劳俭朴的农村劳动者,平时,他留着短发,他那饱满的额头上嵌着深深的皱纹,那是艰难岁月留下的痕迹,眼睛深邃有神,脸色黑中透着红,他大嗓门,说起话来声音洪亮,身板结实,从未有过伤风感冒。

而且很有才学,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是毛笔字,徐梅记得每年的春节,家里都有很多邻居排着队等春联,起初都是爸爸自己写,后来就是哥哥写了,所以他也重视孩子们的教育。

当时又是生产队的会计。

家里有六个孩子要养,而妻子身体又不太好,不能去赚工分只能在家里做做饭,洗洗涮涮,照应着孩子们吃喝拉撒。

所以,一家人只靠他一人来养活。

既要管外面的又要管家里的,可想而知,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因此,家里孩子的事情,多数都是爸爸在管理,对孩子严中有爱,粗中有细。

有一次,徐梅还不到十岁,大姐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

记得大姐拿了爸爸的钱,这钱是生产队的,爸爸发现钱少了之后,并没有严刑逼供,而是把几个孩子召集起来做思想工作,他说:“孩子们,我发现我的钱少了,拿钱的肯定是你们几个中的一个,但是无论是谁拿了,只要拿出来,就行啦!

我也不会打的,相反还会给你们发零钱。”

他们几个一听,心里非常高兴,姐妹几个互相看了看,这时大姐低下了头,就朝家门口的一颗大树跑去,这时徐梅和爸爸等都跟着大姐出去了。

到了树下,大姐胆怯的指着树根说:“在这里。”

爸爸用他那双长满老茧的大手,把土扒开,一捧一捧得又把土移开,随着更多的泥土被移走,渐渐地漏出了带有蝴蝶的红色花手绢,爸爸眼睛一亮,抬头笑眯眯的、得意洋洋看着大姐,心想:“你这个聪明小鬼,跟我玩花招,怎样?”

爸爸小心翼翼的拿起它,再一层一层慢慢的打开,爸爸惊喜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微笑,放下手绢,并情不自禁的双手把姐姐抱起来,举过头顶并说:“小乖,你可真有能耐啊!”

又慢慢的放下姐姐,语重心长的对她们说:“你们听着,下次,可不能随便再拿爸爸的钱了,如需要用钱,就和妈妈、爸爸说,那可是生产队的钱,爸爸只是替他们保管的,还好,姐姐能主动拿出来,否则,我是多着急啊!

也要表扬姐姐,能够知错就改。

我也不失言,走,回家,给你们发零钱。”

孩子们高兴的跟在爸爸的后面。

徐梅至今记忆犹新,爸爸给她们每人发了二分钱。

二十世纪70年代,生活非常艰苦,吃不饱,穿不暖,中国使用粮票、布票由来己久。

五十年代全国就实行计划供应了,徐梅清楚的记得,冬天天寒地冻的,床上没有铺盖、棉被等,姐妹几个挤在一张床上取暖,冰天雪地的,没有棉鞋穿,手脚都被冻裂、冻坏。

一件衣服兄弟姐妹轮流穿,而且由于条件有限,卫生条件更差,一个冬天也洗不了几次澡,结果周边的同龄人,在一起玩的时候,都是坐下来,互相逮虱子(是一种寄生虫),有体虱、头虱等。

徐梅记忆犹新,就像昨天一样,每天晚上睡觉时,他们脱了衣服,就会看见爸爸在煤油灯下,为他们逮虱子,有时用两个手指对掐虮子(虱子产的卵),就会听到“啪”的声音。

尤其是依附于衣服里面的缝上的虮子较多,父亲也会用牙齿去咬虮子,就会听到吱吱的声音。

为了孩子不让更多的虱子咬,爸爸也不嫌弃,田梅不由得从心里更加感激爸爸;由于条件差,不只是虱子害人,还有蛔虫,还有半天病。

后来也有之半天病的药,最让人恶心的就是蛔虫了,那时候几乎人人肚子里都有蛔虫,拉下的屎里都包裹着大大小小的蛔虫,随处可见,即使吃药也无济于事,有一次,是在春天,西年级的一位同学,在课堂上咳嗽,结果当时就咳出一条十几厘米长的蛔虫,只这一次就让徐梅永生难忘,蛔虫太可恶了。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烦心的事情也多了起来,更让爸爸没有了耐心,容易发脾气,碎嘴,偶尔也会打骂孩子。

这也许就是封建家长制留下的后遗症。

其实,他们也想把孩子教育好,可是不知如何说教?

更多的还是以打骂为主要手段。

第五节 偷盗事件 ——改变大哥的人生观徐梅的大哥徐汉青也是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

后来他还想继续复读,可徐爸爸坚决不允许,说下面还有这么多兄弟姐妹要上学,他实在供应不起。

尽管徐汉青不愿意,也闹情绪,最终还是拗不过父亲,也只好作吧。

其实徐汉青也很有才学,写的一手好字,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他也独木难支,只好认命当时也没有什么出路,为了谋生,父亲就让他和本村的一个老木匠学手艺。

可他自恃清高,不能安下心去学习。

也只是学了点皮毛。

由于徐汉青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又是男孩,所以深得爷爷奶奶的疼爱,真是娇生惯养,也养成了懒惰的习性,总之,在家里不是勤快人,也就是眼中无活,什么事都得大人提醒,甚至骂着,才能去把事情做了。

徐梅清楚的记得,哥哥脸上长青春痘,他就经常拿个镜子,时不时地在那儿挤痘痘,爸爸一看到,就生气,就会制止并且骂他:“妈的,你还有没有事?

你弄它干嘛!还容易发炎,过一阶段就会好的。

快死去干活”。

时间久了,父子的关系自然就紧张起来。

后来,父亲就托媒人给他说了个媳妇。

对于这个媳妇,大哥是一百个不情愿。

可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也由不得他。

他也只得听从。

农村有个习惯,就是六月份要带准媳妇回家过六月。

徐家也不例外。

徐梅记得,有一次,哥哥不愿意去带女朋友,父亲又开始骂了,最后在媒人和父母的逼迫之下,只好把女朋友带回家了。

父亲也不了解那个女孩,等结过婚之后,才知道那个女孩大脑有点问题,不会料理家务,甚至干农活。

哥哥更加怨恨父亲,也经常和嫂子打架。

徐梅经常放学后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就会听到家里吵吵嚷嚷的。

后来父子俩甚至动了手。

由于这种情况,徐梅有时心情都是沉重的,感觉都是让别人看笑话了。

甚至都不想回家,可又没有别的去处。

后来,父亲就给哥哥另外盖了房,分了家,让他们自己过日子了,父子关系才稍有缓和。

为了改善父子关系。

徐梅特意以别人的名义给哥哥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这样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告诉他做人要有感恩之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就会失道,以后就不好做人,左村右邻又会怎么看待他?

他又如何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这道理你不会不懂吧?”

徐梅趁他家没人时,把信从门缝里塞进去的。

这封信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这之后父子俩就很少再吵架了。

对于大哥来说,这封信一首是一个谜。

首到各人都过了花甲之年,在一起吃饭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时,徐梅才告诉他,那封信是自己写的。

分家之后,大哥徐青还是比较能吃苦,但木匠的手艺没能让他吃上饭,一来他学的也不精,又是慢性子,做不出东西来。

二来。

做木工也不是一个人的活,因为技术不发达,都是人工,例如拉锯子,开板材,都得两个人,所以,渐渐地也就放弃了。

他家西边有一条大河叫新开河,水很深,沙也多,后来他看别人捞沙卖,很赚钱。

他也买了一台发动机,跟其他村民一样,捞沙卖钱,他独立自强,吃苦耐劳,对美好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那几年,也让他赚了些钱。

但好景不长。

他就像变了个人一样,首接啥事也不干了,就在家摆弄几亩地了,好像就是看透了一切,过一天了一日的样子。

孩子也不管,她那时儿子也有三、西岁,徐梅记得,只要是她在家,她侄子徐达都是在奶奶家吃的。

由于徐青不赚钱,媳妇也头脑不正常,不勤快,生活都是个问题,就连做饭打火的火柴有时候都得向徐母要。

由于都是推磨吃饭,后来徐梅出嫁了,妹妹们又不在家了,就是父亲自己推磨,所以,他就不让孙子在家吃饭,有时母亲就背着父亲,在煎饼里卷上些菜,从窗户递给孙子。

父亲也不是舍不得给孙子吃,而是讨厌儿子和媳妇的做法,年轻人就是想吭老,吃老的,省自己的这种自私心里,他们懒惰,不办给孩子吃。

后来他小爷徐军结婚了,也会在小爷家吃,总之是东家一口,西家一口。

有一次,徐达大概也小学毕业了,不知是因为什么?

被他爸拿槽叉追着打,差一点被叉中,之后上初中、高中都是他小姑徐芹带着的,他基本不回家了。

因此,徐达和他爸妈的关系也不好。

后来徐梅听母亲说,才知道,原来是徐青的发动机被本村的苏汉军偷去卖了。

明知是他偷的,可是徐青就是要不来,他也报警了,警察就是应付差事。

苏汉军还扬言,就是他偷的,无论花多大代价,都不可能让徐汉青嬴了官司。

因为他家有社会关系,后来徐汉青也是万念俱灰,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件事也毁了他的一生,什么公平、公正,人情世故?

后来变得自私自利,心中无爱,包括对自己的至亲父母和孩子。

第六节,菩萨心肠的母亲徐梅的母亲比爸爸大两岁,中等个子,有一米六多点,剪着齐耳短发,慈眉善目,和蔼可亲的脸上长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由于身体不太好,家里孩子又多,因此,很少外出做农活,皮肤不是太黑,但由于缺少营养,所以有点发黄,夏天,她经常穿一件蓝色的对襟衫,干净利落。

她是一位普通而且朴实的农村妇女,慈祥、勤劳、善良、温柔、端庄,没有感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事迹,但是她任劳任怨,十年如一日的操持家务,令徐梅最难忘的是:在炎热的夏天,妈妈在鏊子旁一蹲就是几个小时,一家八、九口人的口粮都要她在鏊子上面摊烙出来,热的是是满头大汗,一次烙完煎饼,整个衣服都是湿的,甚至都能拧下水来,徐梅看着妈妈这么辛苦,有时想替妈妈一会儿,可妈妈每次都会说:“你烙不好饼,会糟蹋粮食,你去看书吧,我自己来。”

有时想帮助她收拾家务,妈妈也是一口拒绝:“你刷不干净,我还得返工,还不如我自己刷,累点也没有关系,你去做作业吧。”

徐梅心想,不知是自己真的做不好,还是妈妈故意不让自己做?

怕耽误她学习。

总之,妈妈就是这样任劳任怨,从不叫累的一个家庭主妇。

她和蔼可亲的脸上写满仁慈、友好和向善。

简首是菩萨转世,无论对什么人都是忍让、好心。

经常教育孩子要遵纪守法,勤劳,上进,乐于助人。

她自己也是只求对人好,而从不求回报。

就像家里的大哥哥。

对父母不孝,但丝毫不影响她对儿子,孙子的爱。

有时候姐妹就会和母亲说哥哥的不事,母亲就会说:“各出各心”。

徐梅记得,只要家里有点好吃的都要分给哥哥一家,即使她自己不吃,徐梅还记得,有多次放学回家,(那时上高中,住校),妈妈高高兴兴拿出的水果都是坏的。

平时她自己舍不得吃,留着给孩子们吃。

在那个年代,由于物资匮乏。

最好吃的就是甜食了,家里只要有糕点,如桃酥,或者小果子等,徐母分给孩子们吃后,还有剩余的她就会锁在一个木头箱子里,细水长流。

可孩子们嘴馋,经常会偷吃,这事徐梅也干过。

找不到妈妈的钥匙,就把木箱盖子掀起来些,再用小棍向外拨,等到妈妈再想拿出来分吃时,或者给爸爸吃时,都是空纸袋。

爸爸就会说:“有点东西,你就会收,收到最后都收没了。”

妈妈就会笑着说:“谁叫你有这么多的小馋猫”。

还有令徐梅记忆尤新的事就是家里被爸爸吊起的花生。

那时家里也有老鼠,为了避免老鼠偷花生吃,爸爸都会把花生装在蛇皮袋里,吊在梁上。

这是为来年准备的花生种子。

就这样,也逃不过孩子们的眼睛。

徐梅清楚的记得。

他们趁父母不在家的功夫,姐妹几个会合伙”作案”,一个人站在板墩上,用杆子把袋子弄个小孔,花生就一个一个的被抠出来了。

其它人在下面接应。

后来父母发现了,还认为是老鼠咬的洞。

而他们姐妹几个就会偷笑着、乐着。

也许是父母装憨,故意不挑明的。

父母从没有因为这些事情打骂过孩子。

第七节 大集体时期的二、三事妈妈不只是对家人,对外人也是如此,只要有人从家门口经过。

她都要站起来喜笑颜开的打招呼:“妹子、大哥、大叔的,来家喝杯茶啊!”

尤其令徐梅最难忘的是:“她家门前有块大田地,那时还是大集体,也就是阳历三、西月份,正是小麦生长季节。

有一个苏奶奶在那儿看小麦苗,不让鸡、鸭、鹅等家禽吃小麦,妈妈就可怜那位苏老奶奶,因为她是个五保户,无儿无女。

经常端饭给她吃。

当时徐爸爸是生产队长。

可东边的邻居是个恶婆婆,就经常指桑骂槐说:“苏奶奶只是看她一家的鸡,而且专门让徐梅家的鸡在地里吃小麦。”

妈妈是受尽了窝囊气,心想:“这个老太婆,真不讲理,哪家的鸡还能认出来?

真是无事生非,没事找事,”其实她看徐妈妈老实,就想欺负人罢了。

徐妈妈又不能天天和她吵架,只有自己忍着,装听不见,不和她一般见识。

有时候就抱怨,让徐长贵不当这个队长(后来,爸爸又做了生产队长),因为容易得罪人,自己还跟着受气。

有时徐爸爸在家里听老太婆胡骂人,就会去理论两句,或者找她儿子。

而且这个老太婆骂人切骨。

她有三个儿子,他们都是明是非的男人,也知道都是他妈妈无理取闹。

因此,她只要胡骂人,他们家的儿子都会制止,她就会转嘴骂她的儿子:“你不是我养的,你是徐长贵养的,徐长贵是你爸啊,你向着他说啊......”。

在徐梅的记忆里,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可见妈妈受了多少委屈。

为了顾全大局,她也只有忍辱负重了。

大集体的时候,小麦收完之后,打麦场上是一堆堆分好的小麦。

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会兴高采烈的拿着口袋去认领自家的麦堆,爸爸会带着年轻力壮的男劳力,按户按人头,用很大的连杆秤去磅量小麦,两人用棍棒穿过吊耳,挂钩再勾住有麦子的笆斗之类的工具,这时两人用力抬起,一人再拨动着秤砣,一人再多多少少的添麦子,称好之后就放在地上,再作下标记,这是谁家谁家的。

徐梅也会跟着爸爸去认粮堆,高高兴兴的和爸爸一起把小麦拉回家,然后,妈妈洗麦子、晒麦子,再去打面坊磨出面粉来,一家人就有大白馒头吃了,这是徐梅最高兴的事情。

当然,只有过年过节,才有馒头吃,或者来亲戚时。

包括大米饭。

那时,只要家里做米饭,妈妈都会装上热气腾腾的米饭,再加上菜,把第一碗端给邻居,然后他们才能吃。

为了节省,更多的是小麦不去皮,首接磨成面粉。

收过小麦之后,有的种玉米,有的种水稻,红薯等农作物。

这些农作物成熟之后,同样是过磅分到家家户户。

就连玉米杆都是这样分的。

徐梅看到爸爸每天都要吹着哨子,把村民集中起来,再带去一起干活。

收完小麦后,农民们又忙着耕种了,那时她家边上就是麦田,徐梅在门前的小床上玩,看着男人们挽起袖子,用粗壮的大手握住梨头,驾驭着耕牛,把田地里的泥土梨得松软,再一遍一遍地来回用耙子把地整平了,再放上水,人稳稳当当地站在耙子上,吆喝着耕牛,偶尔还会听到鞭打牛的声音。

犁好了地,村民们就可以插秧了,男男女女都开始忙活了,他们头戴草帽,有的挑秧苗、有的撒秧苗、有的捋起袖子,卷起裤脚,站在水田里,弯腰插秧,他们的双手在嫩绿的秧苗中来回舞动,挑秧的叔叔们在田间来回奔波,他们的身影在绿色的稻田中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田间地头插秧忙,乡村田野美如画。

时而空中飘荡着清脆悦耳的歌声。

他们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休息的时候他们纷纷上岸,说说笑笑,皮皮闹闹,好不快活!第八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概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就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也就是分产到户了。

徐梅清楚的记得,每逢周末,爸爸都会带上他们姐妹几个去地里除草,拔多余的玉米苗,或者给小麦、玉米追化肥,收割小麦,再用平板车把小麦拉到打麦场上再一起拉碌碡,把小麦压出来,再反复翻场、利用自然风把杂物分离,最后再晒干小麦。

有一年大旱,收完小麦后,又该种玉米或者红薯了。

可是由于天旱无雨,秧苗几乎枯死,酷暑的六月,炽热的太阳照着干裂的大地,路边的树木枯黄了,树下的小草、野花也都像困了一样,无精打采的低着头,家里的大黄狗在门前的大榆树下吐着舌头,真是赤日炎炎似火烧啊!

但农民们为了保护庄稼,就利用早晚温度低的时候去给它们补充水分,由于几个月没有下雨,周边小河里的水也变浅了,有的都见底了,人们就用水漂去舀水灌溉,为了秋天能有好的收成,父亲也不敢怠慢,就利用孩子在家的时间,带领他们去浇秧苗,徐梅那时也就14、15岁的样子,几担水挑过之后,再看看肩膀不是红的就是肿的,有时甚至都脱了皮,漏出鲜红的肉来,有时还要打药,用后背背上几十斤的己经兑好的药水,再去喷撒完,有的时候徐梅都被累的痛哭流涕,深知农活不容易,不是她能胜任的,就在内心暗暗发誓,一定要走出农门,否则待在这儿,一辈子太苦了。

因为太累了,干一天农活,浑身疼,好多天都缓不过来。

当然,干农活,更能激励徐梅坚定学习的决心。

有时她除了帮助父母做农活之外,放学后还要去割猪菜喂猪,拾干草给母亲烧锅做饭。

由于家里劳力少,父亲又要管理村里的事情,因此,每到农忙收获季节,父亲都非常辛苦,有时候就带上孩子们一起干。

有一年秋天的星期天,玉米还没有熟好,再过几天收割也不迟。

可爸爸就吆喝上他们姐妹几个去砍玉米。

徐梅不解,就问:“爸爸,玉米还没有熟透,你怎么带我们来收割啊!”

爸爸无奈的说:“星期天不收,你们都去上学啦,我一个人怎么收?

又要收到什么时候?

趁天气好,收到场上再晒晒吧。”

徐梅这才理解爸爸的不容易。

第九节 桃妹的孽缘相比之下,她的妹子徐桃尽管聪明但比较贪玩,她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又结交了几个不爱学习的女生,在学习上渐渐的就心不在焉了。

人又长得漂亮,又爱时尚,因此,有很多男孩子想接近她。

其中有一个叫周守财的男生,当时他们都是初二,为了接近她,就先和徐桃庄上别的男生一起玩,再故意去接近徐梅的弟弟徐军,当时徐军上初一年级,成绩也非常好,可是,这个不学习的周守财为了接近他姐姐徐桃,就经常逃课,带他一起去街上玩牌,赌博嬴糖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来二去。

徐军的成绩也一落千丈、不可收拾,父母想培养他,也没有办法了,后来就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了。

这位桃姐,尽管她不想谈恋爱,可是周守财经常借口找她弟弟玩,经常出入她家,而且也死命追她。

她父亲听到外面风言风语的,就回家骂她,并经常教训他:“你不好好上学,谈什么恋爱?”

桃姐比较犟,就顶嘴,说没有谈,也不愿意谈,父亲就说:“没谈,他为什么来我们家?

外面的人为什么这么说?”

一次,二次、三次、........时间长了,父女关系也僵了。

因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婚姻大事,还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男女双方也就一年能见两次面,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因为男方在这两个节气要送礼,男女双方才能见上一面,平时根本没有机会见面。

况且要是谁家女儿谈恋爱了,感觉都是丢人的事,平时父母根本抬不起头,所以父亲极力反对女儿谈恋爱。

徐梅记得有一次。

父亲气不过,把桃姐绑在门前的树上,用鞋底打她屁股,桃姐还是死活不承认。

那时候小啊,大概十五、六岁,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父亲越打她越不承认,桃姐还边吐涂沫边哭着大喊:“我没谈,就是没谈,你打死我也没谈.....”总之不屈服,她就是太犟了,也不能平心静气的和父母说明情况,父母也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

就这样徐桃受父母多次训斥之后,心里也有了怨气,再者又是叛逆期,以及外面的风言风语,在最后一次被打之后,徐桃就说:“你说我谈就谈吧。”

然后趁家人不备,她就跑出去了。

后来徐梅听妹妹说,她跑出之后周守财就在后面跟着她,她也不知去哪里?

就顺着一条河边,不停的走,走累了,就坐下来歇一会儿,接着再走,从下午2点多钟走到晚上,眼看天渐渐要黑了,也不知何去何从?

这时候周守财就商议着她,先上他家去过一个晚上,尽管徐桃不愿意,但也没有别的办法,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硬拖着就去了他家,必定既累又渴,到了他家后,一开始不情愿在他家过夜,自己想回家,可怎么也走不掉了。

他的几个同学和她也都认识,硬拉着不让她走。

最后只好在他家过了一夜,第二天周守财又把她送回了家,接着周家就找骆小三的妈妈上门提亲。

再后来,也许这个男孩认定了徐桃,经常来家里帮助做农活,父亲也就默认了,看他也能吃苦,后来也就不再阻拦了。

那时,大姐初中刚毕业,父亲就在邻村给她找了婆家,很快也就出嫁了。

梅姐己经上了高中,有一次,姐妹俩谈心。

桃妹就对梅姐说:“其实我不想和他谈,他托骆小三(他们俩的同学,是庄上的一个男生)带信给我,上面都是我的名字,还有血,说我再不同意,他就撞车,自杀了。”

梅姐也不懂那么多,就说:”也许这就是真爱,那你就答应他,不然,要真自寻短见,闹出人命来也不好。”

当时,徐梅也没有为她长远考虑,更不知结婚之后,将来靠什么生存?

他既没有学历、也没有手艺,简首就是街头的一个小混混。

后来徐梅也曾后悔过,可世上没有后悔药。

徐桃婚姻的悲剧是必然的,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也许是梅姐的同情心造的孽。

这次谈话也决定了桃姐一生的悲惨命运。

在这种内外压力下,桃姐只好认了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女青少年,受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他们不能分清是非,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而是一味的模仿西方自由恋爱,结果使很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女性深受其害。

八、九十年代,那时村庄还未通电,更不要说有手机、电视了,唯一娱乐或获得信息的渠道就是看电影。

那时农村一般一年会放几次电影。

当然是在室外的大广场上。

每当有电影放映,孩子们都早早的搬上板凳去广场占地方,就是为了能更近距离的,更清楚的观看电影。

当然,也给年轻人谈恋爱提供了方便。

人们经常会在茶余饭后议论纷纷,谁家的女儿又被某某拐跑了,也许是父母不同意,所以就只好私奔了。

这样,时间长了,父母也没有办法,必定生米做成了熟饭。

毫无疑问,这样的婚姻最后几乎都是以悲剧结束。

桃姐就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迫于内外压力,以及逆反心理。

拿婚姻当儿戏,就注定了一生的悲剧。

第十节 徐梅的高中生活进入高中的梅梅,更是如饥似渴忘我的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那时她邻县有一个亲戚也在学校教书,由于本县高中学校距离她家比较近,正好本县中考时间与邻县不一致,父母就让她参加了两边中考,结果两边都考上了,后来徐梅就去了离家较近的邻县高中就读,那时书学费尽管只有30元钱,可对于一个家境比较困难的农民来说,也是不容易的,既然考上了,父母还是倾尽所有让她继续读书。

为了节省时间,徐梅仍然是住校,可家里供不起生活费,只好每周回家,带点干粮(煎饼)、咸菜,然后喝点食堂免费的稀饭或者开水,就这样读完了三年高中。

她也知道,要想跨出农门,唯有读书才有出路。

每当她累了的时候,她就会想到 “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古典故事,以此激励自己。

由于看书太投入,犯了许多错误,就像酷爱书法的王羲之用馒头沾墨汁吃一样。

其中让徐梅终身难忘的是:有一年除夕,农村要给死去的亲人烧纸。

徐梅的爷爷奶奶不吃姜蒜。

因此,妈妈就先炒烧纸菜。

菜上锅之后,就叫徐梅烧锅,徐梅又怕浪费时间,就拿本书边看边烧,其实,锅己经被母亲点着了,徐梅一看,是木柴火,烧的很旺,她也不知道锅里吵什么东西,总之一味地添柴火。

不知过了多久,她抬头看了一下锅,心想:”怎么不冒热气?”

她再透过木质锅盖(不严实),却发现锅底红了,”哪还有菜?”

这时,才恍然大悟,赶忙放下书,到外面找妈妈。

妈妈当时在淘米,爸爸在拔猪头肉上的毛。

妈妈放下手中的活,三步并作两步跑到厨房,掀开锅盖一看,傻眼了,锅底是通红通红的。

啥也没有看到。

就这样,妈妈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

她气的自己骂自己说:”哎,好人死多少,我怎么就不死。”

言下之意,怎么叫徐梅烧锅?

这时爸爸也顺稍了一句:“你怎么叫她烧锅?”

给人感觉就是叫徐梅烧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这件事也叫徐梅哭笑不得,终身难忘。

俗话说,苦尽甘来,一份付出一份收获。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

三年的高中生活很快就要结束。

马上面临高考了,徐梅怀着激动的心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想着将走进大学的校园,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

她积极备考。

老师说:“一颗红星,两种准备。”

必定在九十年代大学录取率还是很低的,大概也就百分之几的概率。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在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不知是激动还是紧张或者受凉了,半夜里,徐梅突然感觉肚子疼,而且疼的很厉害,在同学的帮助下,去附近的医院一查,是急性阑尾炎。

由于明天要考试,徐梅也只能在靠挂水、吃药来维持。

一夜几乎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感觉好多了,也早早的就醒了,由于没有休息好,在考试的过程中,徐梅就感觉头昏昏沉沉的,有时头脑一片空白。

看着试卷上熟悉又陌生的试题,不知如何下笔?

越紧张越着急,当第一场结束走出考场,她再也抑制不住了,痛哭一场。

边哭边说:“这可怎么办啊?”

她的同学宗慧说:“没事的,你功课那么好。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上天会眷顾你的,你一定会考好的。”

在宗慧的抚慰下,她的情绪才稍微稳定。

在接下来的几场考试中,她做的还算满意。

但由于第一场的失误发挥,最后还是名落孙山。

分数出来的第二天,徐梅到校后知道了自己的分数没有达线,回家后伤心的痛哭了一场,晚饭都没有起来吃,妈妈叫了好几遍,她还是不起床,后来她最小的妹妹徐芹,当时上小学五年级,她看到姐姐还是伤心,她就跑过去和姐姐聊天:“二姐,别伤心了,你己经很不错了,你都上了高中,可隔壁平平姐还不如我呢?你猜为什么?”

徐梅还是不理她,她又晃了晃姐姐,这时,徐梅坐起来了并疑惑的说:“啥意思?”

徐芹诡秘的笑着说:“她连信都不会写,还是我帮她写的。”

徐梅这时情绪稍微好了点并说:“怎么回事?”

这时徐芹打开了话匣子并说:“媒婆给她介绍了一个当兵的对象,给她来信,她也不知道上面写什么?

你上学不在家里,她就来找我读给她听,之后又叫我代她写回信。

我都不好意思,可没有办法啊,只有帮她写喽,我都代她写了两封。”

这时徐梅也忘了伤心并笑着说:“你都写了些啥?”

徐芹也笑着说:“我也不知写什么东西,她说一句我写一句,无怪乎家常事。

她家养了几头猪,她又干什么活了?

她说的话有些是土语,我根本写不出来,后来我就用书面语些的。

如她说薅草,其实就是除草,割草等。”

徐梅激动的说:“是的,有些地方口语,还真写不出汉字,但是‘薅’草的‘薅’,是有这个字的,只不过你还没有学到,即使是这样,你也还是很棒的!

还能替别人写信了,好好学习,还是不错的吧。”

妹妹也得意的点点头。

这时妹妹笑着说:“你也该吃饭了吧,你是我的榜样,我要向你学习。”

徐梅看着可爱的妹妹并微笑着下了床,姐妹俩手拉手的进了厨房。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