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的什么习俗二十三糖瓜粘是什么意思(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的什么习俗二十三糖瓜粘是什么意思)

  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的什么习俗二十三糖瓜粘是什么意思   吃灶糖。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灶糖是古老的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瓜(也有人叫灶糖),为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要...

  二十三糖瓜粘指的是腊月二十三这天的什么习俗二十三糖瓜粘是什么意思

  吃灶糖。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关东糖、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

  灶糖是古老的传统名点,既是春节年节食品又是祭祀用品。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小年,这一天的习俗是“送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瓜(也有人叫灶糖),为的是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要在玉帝面前乱说话。也有说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传说:

  传说灶王爷叫张生,家里很富有。虽然媳妇李氏很贤惠,但不能生育,被张生休了。她勤恳过日子,成了大财主。张生的再婚妇人,好吃懒做,坐吃山空,败尽家业,续弦之妻饿死,张生靠乞讨度日。当张生到李氏家讨饭时,二人见面,张生羞愧难当,一头扎进灶坑里,被灶火烧死。张生升天后向玉皇认错,被封为灶王爷。而今关东农村供奉的灶神却演化成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赐给他灶王的封号,让他成为天地间的使者,作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宫,与玉皇大帝团聚,并汇报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为,玉帝根据奏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奖善惩恶。

  因此,过小年送灶王爷升天,也成为每家都很重视的一件大事。这天,家家起早,把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在院中间设一香案,上边插上几柱香,摆上新蒸好的馒头,三个一叠,共三叠,还要摆上水果、糕饼、关东糖和几碟菜。这家的女主人,用高粱秆精心扎一匹马,一挂车,备灶王爷升天时坐用。在祭祀开始前,主人要先撤掉灶王爷像前的供板,诚惶诚恐地把灶神像摘下来,放到院中的香案上。全家人跪到香案前,双手合一,嘴里不断念叨:“灶王爷升天堂,见到玉皇,多言好事,少说赖话。”那种真诚心情,都熔铸在祷告中。仪式结束时,主人点燃火柴,把烟熏火燎一年的灶神像,连同扎的车、马一起烧了。大人孩子们仰望着天空,此时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爷已经坐着马车乘长风,披彩云,回到天宫。尽管主人们对灶神表现出十分虔诚,并千叮万嘱灶神上天多说好话,保佑一家平安,但纯朴憨厚的关东农民,还是有点放心不下。他们索性用关东糖把灶王的嘴给封上,免得他上天之后,见到玉皇搬弄是非,说坏话。给灶王爷吃关东糖的另一种意思托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多给家里人说些甜言蜜语。这种用关东糖封灶王爷的嘴,进行行贿祭灶的独特风俗,是民间按照自己需要塑造神灵。因此,在送灶王爷升天时,各家各户都要买上一二斤关东糖,在香案上摆供。

  制作流程:

  糖作坊是典型的老式传统作坊,设备简单,主要有铁锅、大缸和案板三大件。别看糖作坊设备简陋,可制糖的生产过程却挺复杂。

  制作大块糖的工序首先是配料,这原料可以是小米、稗子米、大米、玉米、大麦芽等作物。最好的原料要数大黄米,学科名叫黍子,在东北俗称为糜子。

  配好料之后要用清水淘洗数遍,直到将米糠、杂质全部洗净为止。接下来便是第二道工序——熬糖。

  熬糖这活,关键是要掌握好火候。火候掌握不住,拔出的糖就要“皮实”,变成“老糖”,吃着不脆生;或根本就拔不出糖。经过熬制出的糖叫“糖膏”,也叫“糖稀”。这个时候的糖膏,温度可达摄氏158至160度,表面形成一层薄膜。有经验的糖匠,用挑糖棍从糖锅里将糖挑起,尺把长的糖丝不断,又呈现白色透明,糖锅里也不再起小白气泡泡。这是证明糖里没有水份了,老糖匠要喊声“撤火”,马上就忙着“起锅”。

  起锅,是制做大块糖的第三道工序。其程序是将锅里的糖膏舀出来,放在案子上或容器里,进行冷却。待到糖膏热度降到摄氏80度左右时,便可以“揉糖”了。

  揉糖是第四道工序,就是将熬好的糖膏放在案子上反复揣揉,这活也不仅是个力气活,还要讲究技巧。首先要掌握好糖膏的温度。糖锅太热了,下不得手;糖膏太凉了,就会变硬揉不动。一锅糖膏一般都在50斤左右,每次只能揉5斤左右,所以呀,揉糖要抓紧机宜抢时间,一气呵成。揉起糖来往往是饿了不能吃饭,渴了也顾不得喝口水。

  每当将糖揉好之后便要高声喊道:“开案”!“开案”是糖匠们的行话,就是所说的“拔楦”,俗语叫“拔糖”。这是制大块糖的最后一道工序。拔楦的工艺操作是两个人对头,一个人抻着一个糖膏头,将糖抻到一定的长度,一方将糖膏头往上一合,喊声“接着”,对方应声“来了”,接着再抻拉。如此反复多次,糖膏越拔越白,越拔越细,最后要拔出“蜂子窝”,放到案子上,打馅,加香料,压成一般大的块型,然后冷冻,大块糖就算制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