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寒食节由来的传说 寒食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
寒食节的由来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寒食节由来的传说
寒食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寒食节由来的传说:纪念介子推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为哀悼介子推文公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并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寒食节的习俗
1、禁火: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
2、拜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3、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
4、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踏青: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
6、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文彦博《寒食日过龙门》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7、蹴球: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