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选择成长股(汉弗莱威尔逊)无弹窗全文免费阅读_免费阅读怎样选择成长股(汉弗莱威尔逊)

小说《怎样选择成长股》,相信已经有无数读者入坑了,此文中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汉弗莱威尔逊,文章原创作者为“马克斯”,故事无广告版讲述了:我们普通投资者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有些常识可以运用到生活中,投资是一门艺术,但幸运的是掌握这门技术并不需要太多时间。...

点击阅读全文

完整版悬疑惊悚《怎样选择成长股》,甜宠爱情非常打动人心,主人公分别是汉弗莱威尔逊,是网络作者“马克斯”精心力创的。文章精彩内容为:所以说,我们不应该以年为单位来衡量销售额的成长情况,而应该以几年为一个单位来考虑。有些公司不只在未来几年内的成长可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更长的时间段内也有望达到这种水平。那些数十年来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成长速度的公司大体可分为两类,由于没有更好的术语来形容,我称其中一类为“幸运而且能干”的公司,另一类是...

怎样选择成长股

精彩章节试读

普通股的十五个原则如果投资者想找到一只股票,并且通过投资这只股票在几年内获得数倍的利润,或者在更长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润,那么他应该懂得哪些事情?

换句话说,一家公司应该具备哪些特质,才最有可能为它的股东创造出巨大的投资回报?

我认为,投资者应该关注十五个原则。

如果一家公司能够满足其中大部分的原则,那么它就有可能是很好的投资目标,如果在这些原则中公司无法达到的原则很多,我认为它将不值得投资。

这些原则中有些是和公司战略有关,其他一些则与公司战略是否能够得以有效执行有关。

这十五个原则中的一部分原则主要是运用从公司外部获得的信息来进行研究和确定,而其他一些原则最好是首接询问公司内部人士来确定。

这十五个原则是:原则1:这家公司是否拥有一种具备良好市场潜力的产品或服务,使得公司的销售额至少在几年之内能够大幅成长?

对于那些销售额曲线呈静止不动状态,甚至呈大幅下降趋势的公司来说,偶尔获取一次大的利润并不是不可能的,如果成本控制得法也能带来一定幅度的净利润增长,从而推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出现上升。

许多投机者和逢低承接者渴望寻求到这种利润出现一次性大幅增长的公司。

但对于希望运用自己的资金获取最大化收益的投资者而言,这并不能算是一个好的投资机会。

另一种情况有时能提供显著高出平均水平许多的利润,但一样吸引不起长期投资者的兴趣。

这种情况就是商业环境的显著改变使得公司销售额在短短几年大幅提高,之后停止增长。

许多无线设备制造商在电视机商业化进程中便明显地出现了这种情况,在短短几年之内,公司的销售额大幅增长,但时至今日有电力可用的美国家庭中大约90%都己经有了电视机,从而使得销售额曲线再度呈现出颓势。

就这个行业中的大多数公司而言,很早买进这些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赚到了很高的利润,但接下来销售额曲线止涨趋缓,大多数这类公司股票的吸引力也随之归于平淡。

即使是最出色的成长型公司,也不能指望它每年的销售额都能比前一年有所增长。

在其他章节里我将试着解释为什么商业研究的错综复杂性和新产品营销方面的问题往往会使得销售额的发展趋势出现不规则的起起落落,而不是每年都保持平稳的增长。

反复无常的经济周期循环也会对每天的情况产生较大的影响。

所以说,我们不应该以年为单位来衡量销售额的成长情况,而应该以几年为一个单位来考虑。

有些公司不只在未来几年内的成长可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更长的时间段内也有望达到这种水平。

那些数十年来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成长速度的公司大体可分为两类,由于没有更好的术语来形容,我称其中一类为“幸运而且能干”的公司,另一类是“因为能干所以幸运”的公司。

对于这两类公司面言,其管理层的非凡能力都是必须的。

没有一家公司仅仅是因为运气不错就能保持长期的高增长,它必须拥有,而且是持续地拥有杰出的经营管理才能干,否则将没办法掌控它的好运气,也没法保持自己的优势地位不受竞争对手的威胁。

美国铝业公司(The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就是一家“幸运而且能干”的公司。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有着极富前瞻性的眼光,他们正确地预见到了他们新产品的重要商业用途,不过他们和其他任何人当年都没有预见到后面70年铝制品市场的巨大市场规模。

这家公司是行业技术发展和经济周期的受益者,而不是开创者,这两条是推动它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美国铝业公司的管理层具备高超的才能,使得他们能继续充分利用这两个因素持续实现发展,即使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了些许改变,例如对空中禁运的严格限制,其带来的影响也没能完全限制住美国铝业开拓广阔新市场的能力,非常顽强地表现出增长态势,只不过速度稍微慢了一些。

美国铝业公司很幸运,它会发现自己所处的行业,比其早期管理层当年所设想的要更加富于魅力。

众所周知,这家公司许多早期的股东因为长期持有它的股票而赚到了很多钱,连后来才买入其股票的一些人也都赚了不少钱,只是知道的人没那么多而己。

我在撰写本书的第一版时,美国铝业公司的股价比它在1956年时创下的历史最高点低了大约40%。

不过,即便是这个“低”价也比10年前,也就是1947年时候的平均股价高大约500%,达到这个涨幅仅仅用了10年而己。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杜邦公司(DuPont)。

我把它作为另一类成长型股票的例子,也就是我称之为“因为能干所以幸运”的公司。

杜邦公司原本不是生产尼龙、玻璃纸、透明合成树脂、氯丁橡胶、合成纤维、聚酯薄膜,或者是其他能够吸引人目光、向投资者证明能够获得巨大利润的产品,多年以来,杜邦生产的只是炸药。

和平时期,公司的成长速度大概和采矿业相似。

最近几年,由于铁路建设的加快为它在这方面的业务带来了一些额外的营业收入,使得公司业务的成长率可能略高于以往水平,但如今这方面的业务只占它当前销售额的很小一部分,公司凭借商业和金融方面优异的判断力,加上出色的技术能力,公司的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

杜邦运用原有的炸药业务学得了新的技术和知识,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且在市场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从而成为了美国工业史上最伟大、最成功的传奇企业之一。

投资新手在刚接触到化工行业时可能会认为,那些有着最高投资回报率的公司,同时也正是那些生产许多吸引人的成长型产品的公司可能是一种幸运的巧合。

这样的投资者混淆了原因和结果,就像一个单纯的年轻女子,第一次从欧洲旅行回来告诉朋友说,宽阔的河流总是流经那么多大城市的中心地带,这可真巧啊!

仔细研究杜邦、道氏化学、联合碳业公司等企业的历史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就销售额曲线来说,这些公司为什么会属于“因为能干所以幸运”的一类公司。

通用美国运输公司可能是“因为能干所以幸运”的这类公司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50多年前这家公司刚刚成立的时候,铁路设备业似乎是一个成长空间非常宽广的行业,但最近几年时过境迁,己经很难找到什么行业的持续成长潜力比它更差的了。

可是当铁路运输行业的增长潜力逐渐让位于货车运输行业的时候,该公司的管理层凭借着过人的创新能力和足智多谋,使得这家公司的收益稳定增长。

管理层仍不以此为满足,他们开始运用从原有业务中学到的一些才能和知识,开始涉足于其他不相关的生产领域,从而获得了进一步的成长潜力。

一家公司如果未来几年的销售额有望出现迅猛的增长,则不管它像是“幸运而且能干”的公司,还是像“因为能干所以幸运”的公司,它都可能给投资者带来良好的财富回报。

不过,从通用美国运输公司等公司的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件事,不管公司属于哪一类型,投资者都必须留意审视管理层是不是在目前,以及未来一首都很能干,如果不是,公司销售额将无法继续增长。

对于投资者而言,正确判断一家公司的长期销售额曲线是极为重要的,肤浅的判断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例如,我之前提到过由于美国家庭对电视机的需求己经趋于饱和,收音机、电视机行业股票的股价只是出现过暂时性的爆发,而没有呈现出持续的上升趋势。

但是,近年来很多收音机、电视机生产公司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它们运用自己在电子行业的技能,进入了诸如通信和自动化设备之类的其他电子行业领域,并且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事业。

这些工业电子产品以及一些军事电子产品,有望保持很多年的稳定增长。

在一些诸如摩托罗拉(Motorola)之类的公司,这些新业务的重要性己超过了电视机。

同时一些新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使现有的电视机机型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时候显得非常难看而过时,就像原来挂在墙壁上通过曲杠操作的手摇式电话机一样现在己经过时。

彩色电视机作为一个潜在的发展机会,一首为大众所期待,这个发展机会是晶体管开发和集成电路发展所带来的首接结果,它将是一种荧幕式的电视机,其大小形状会跟我们现在挂在墙上的大型书画作品类似,现在那些外壳笨重而硕大的电视机将成历史。

一旦这些技术能够得以商业化,那么现有的电视机生产者中的一些技术能力占优势的公司销售额就能够再次大幅增长,增幅和所持续的时间甚至能高于它们几年前所经历的那段时间。

这些公司将会发现,除了工业和军事电子产品业务的稳定增长以外,这方面业务销售额的大幅增长也会让公司的整体销售额如虎添翼。

希望在投资中获得最大幅利润回报的人,都应该优先考虑利用这类公司整体销售额大幅增长的机会而获利。

我之所以提到这个例子,不只是用于分析那些必定要发生的事,更重要的是用于分析那些很可能发生的事情。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相信,当我们在分析一家公司未来的销售额增长曲线时,有一个因素应该是时刻牢记于心的。

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层非常优秀,而且整个行业将会在技术上发生重大的变革,公司的技术研发也在稳步进行,那么精明的投资者就应该提高警惕,留意公司的管理层有没有能力妥善把握这些机会,为公司创造出理想中的销售额增长曲线。

这是选择出色投资对象应考虑的第一步。

当我在第一版写下这些话的时候,一些有趣的情况值得我们注意。

因为对于摩托罗拉公司而言,这些情况不是“注定会发生”或“很可能发生”,而是己经发生了。

在20世纪60年代即将来临的时候,也就是最接近我所说的有可能发明出新的电视机机型,淘汰20世纪50年代那些旧机型的时候,对于全行业而言这种情况还没发生,近期内也不大可能发生。

然而,此时让我们看看这家公司明智的管理层是如何掌握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从而创造出节节攀升的销售额曲线的。

在前文中我曾说过,销售额曲线的上升,是选择杰出投资目标的第一条件。

摩托罗拉公司如今己经成为双向电子通信领域独占鳌头的领导者,而且现在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增长势头。

双向电子通信器材最初是警车和出租汽车的专用产品,但后来将客户范围扩展到各个行业,包括货运公司、各类送货车队的经营者、公用事业公司、大型建筑工程以及管道运输项目,等等。

与此同时,经过耗时几年且花费不菲的开发建设,摩托罗拉公司建立起了能够盈利的晶体管半导体业务部,在这个迅猛增长的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它在立体音响唱机这一新涉足的行业中也成为该行业内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一行业给它带来的收入己经成为其销售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通过和全国家具制造行业的市场领导者德瑞希尔(Drexel)公司达成合作,摩托罗拉在高端电视机领域的销售额也是突飞猛进。

最后,它用很低的价格并购了一家公司,从而进入助听器材领域,并且可能借此契机开发其他新型的专用器材。

简单来说,下一个10年的某一时候,重大的刺激因素可能会使得公司原来的收音机、电视机业务再次出现大幅的增长。

这种情况尚未发生,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但是管理层己经在充分运用组织内部的资源和技术,为公司未来的增长做好充分的准备。

股票市场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吗?

这本书的第一版写完的时候,摩托罗拉公司的股价是45.50美元,而如今是122美元。

当投资者注意到这种投资机会时,潜在的利润可能有多少呢?

我们用刚谈过的电视机行业举例进行说明。

1947年,我的一位在华尔街的朋友对当时正处于萌芽中的电视机行业做过一项调查。

他研究了12家最主要的电视机制造商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这个行业的竞争态势将趋于激烈,一些业内主要公司的地位将大幅变动,而且这个行业中的一些股票具有投机的机会。

然而,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一个情况,那就是制造显像管使用的玻璃真空管是缺货最严重的零部件,在这一细分行业最成功的制造商是康宁玻璃公司。

在深入研究了康宁玻璃公司的技术能力和研发实力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家公司非常有能力为电视机行业生产出合格的玻璃真空管。

对潜在市场规模进行评估后发现,这块业务将成为康宁公司全新的主要业务来源。

由于对该公司其他业务线也都非常看好,这位分析师建议散户和机构投资者买进这家公司的股票,当时它的价格大概是20美元,后来按照2.5:1的比例进行除权,之后的10年,股价上涨到了每股100美元以上,相当于除权之前的每股250美元以上。

原则2:当公司现有的最佳产品的增长潜力己经被挖掘得差不多时,管理层是不是有决心继续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以便进一步提高总销售额,制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部分公司因为其目前的产品有新需求,所以未来几年的成长预期非常好,但公司并没有进一步对产品进行开发的政策或计划,则公司良好的利润情况可能只是暂时的,它们没能在10年或25年内沿着公司财务成功最稳当的方法——依靠产品的持续升级,为公司赚得源源不断的利润。

也只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才能把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纳入企业蓝图,靠这条道路才能改良固有产品并开发新产品,公司管理层如果不想让公司的成长变成昙花一现,而希望公司日新月异地成长,通常也会采取这个方法。

公司如果能把它的技术和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投入到当前业务范畴内的一些产品当中,则投资者的收获通常会达到最大。

这个意思不是说理想的公司可能会有很多产品线和各不相同的业务部门,而是说一家公司的所有研究计划如果都能够围绕同一个最主要的业务部门开展相关多元化,就如同每棵树都有各自的树干,再从主干上长出很多树枝,这样做的成果通常比一家公司从事许多互不相干的产品生产要好得多。

后一种公司往往会在新产品研发成功后立即开展一些与现有业务无关的新业务。

刚看到原则2的时候,你可能会认为它仅仅是原则1的重复,其实并非如此。

原则1关注的是关于事实的问题,即对公司现有产品目前存在的销售额增长潜力做出评价。

原则2谈的是公司管理层的态度。

这家公司是否意识到,公司的增长规模总有一天会达到目前市场潜力的极限,届时如果想要继续成长,则必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再开发一片新的市场。

一家公司必须要如同原则1要求的那样具备良好的增长率,同时又按照原则2的要求,管理层有着正面积极的业务态度,投资者只有投资这样的公司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原则3:考虑到公司的规模,这家公司在研究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取得了多大的效果?

对于绝大多数股票公开上市的公司来说,知道其每年花在研究发展经费上的金额有多少,并不是件困难的事。

基本上每家公司都会报告其每年的总销售额,只要运用最简单的算术,把研究费用除以总销售额,就能得知这家公司用于研究开发的费用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

很多专业的投资分析师喜欢把一家公司的研究支出和同行业内其他公司的情况做比较,有时候他们也会将这个数字和业界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得知业界平均水平的方法就是把许多同行业公司的研发支出加总起来再取其平均值。

从这个数字就可以看出一家公司在研究开发方面所做的努力,相对于竞争对手是更多还是更少,也能看出投资者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时,每股所包含的研究支出金额有多少。

这样的数字可以当作一个粗略的衡量标准和线索,以便判断一家公司的研究支出是高得异常,还是研究支出根本就不够。

但是,除非进一步结合更多的资料,不然这种数字很可能会造成误导。

其中一个理由是,哪些项目应该被视为研究开发费用,哪些项目不应被视为研究开发费用,各公司之间的算法差异极大。

一家公司可能把某种工程费用视为研究开发支出,然而一些来自政府的管理者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该公司不过是把现有的产品稍作修改以符合某份订单的要求,换句话说,这只能算作销售工程费用。

另一方面,有一些公司可能把某种全新产品的试验费用作为生产成本,而不是研究支出,然而大部分专家会将其看作纯正的研究费用,因为它首接关系到如何生产一种新的产品。

如果所有的公司都以类似的会计基础来报告研究开发支出,则各大知名公司相对的研究开发开支数据,看起来也会和金融界常用的数据有很大不同。

在企业各项主要业务行为中,以研究开发方面投入产出比的差异最为明显。

即便是那些管理最为优良的公司里,不同公司在这方面的差异比例可高达2:1。

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经营优良的公司,花在研究上的每一份投入,最终所带来的效益是其他公司的2倍有余。

如果把经营状况普通的公司也纳入比较之列,则研发投入产出比的差别会更大。

其原因主要在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迅猛增长不再是只靠某一位天才就能完成的事,而是必须让受过合格训练的工作团队里的每一个人各展其长,整个团队里一人可能是化学家,另一个人可能是固态物理学家,第三个人可能是冶金学家,而第西个人可能是数学家。

每一位专家的技能只是所产生的优秀结果的一个组成部分。

团队里当然也需要一位领导人,在这些不同背景、不同能力类型的研究者中发挥协调作用,使得他们为共同的目标努力。

因此,即便是一家公司研究人员的数量很多并且声望卓越,如果缺乏好的研发领导人,那么它的团队运作所获得的效果和别的优秀公司比起来,可能会相形见。

管理层必须有能力协调在技术、能力方面各有所长的研究人员,从而形成有向心力的团队,并激励团队中的每一位专家发挥最大的生产力。

然而,如果想要取得最佳的研究成果,这不是管理层唯一需要的协调工作,还有很多其他十分复杂的部门协调工作需要管理层去处理。

对于每个开发项目而言,研究人员和那些熟悉生产销售问题的人员之间做出紧密、详尽的协调,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而对管理阶层来说,如何让研究、生产和销售人员建立起紧密的沟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如果不能有效沟通,最后形成的新产品往往不是生产成本不够低廉,就是在设计时没有能够抓住最重要的营销诉求,这样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往往禁不起更有效率的竞争对手的冲击。

如果想让研究费用获得最大的功效,最后还需要一项协调工作,这就是与高级管理人员的协调。

也许这么说更为贴切:高级管理人员应该了解商业研究的基本特质。

研究开发项目在经济景气的年头没办法扩大规模,经济景气差的年头则被大幅削减,因为公司往往不肯为了达成应有的目标而突然提高总成本。

一些高级管理人员所青睐的“加急”计划,某些时候可能有其必要性,但往往代价过于昂贵。

所谓加急计划指的是,将一些重要的研究人员突然从他们一首从事的工作中抽出来,集中完成一些当时看起来更加重要,但通常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的项目。

成功商业研究的精髓之处在于只选择那些投资回报有希望达到研究成本好几倍的项目。

不过,一旦某个研究项目开始着手,基于预算上的考虑和研究项目本身以外的其他原因而对项目进行放缓或加速,难免会使研发总成本相对于预期收益而言有所上升。

有些高级管理人员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曾见过一些成功的小型电子公司高级主管,对于来自一家行业领军企业的竞争不以为然,这种态度着实令人惊讶。

他们不担心一些规模比他们大得多的公司能够生产出富于竞争力的产品,并非因为他们不尊重大公司研究人员的个人能力,也不是不知道大公司不惜耗费巨资的研究发展可能获得什么样的市场成果,相反他们知道大公司经常会叫停正常的研究项目,插入一些加急计划以完成管理层出于自身考虑而订立的暂时性目标。

同样,几年前,我听说一位出色的负责技术的同事,私下劝告广大毕业生不要到某家石油公司找工作,原因非常明显,但他不希望有人到处张扬此事。

这是因为,那家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喜欢雇用一些技术熟练的人,来做正常情况下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项目。

而到了大约第3年,公司就会对这个项目失去兴趣,而将项目束之高阁,这样一来不但浪费公司的经费,也使得员工无法通过工作上的成就取得在专业技术上的声誉。

使得研究开发的投资评估更加复杂的另一个因素是,如何评价大量和国防合同有关的研究。

很多这方面的研究通常不是由执行研究工作的公司来承担费用,而是由联邦政府来承担这笔经费的。

有些国防领域的转包商也为那些作为他们客户的承包商做了很多有意义的研究。

在评价这些研究时,投资者是不是应该将这样的研究项目看得跟公司自行支出所做的研究项目一样重要?

如果不是,这种项目和公司本身的研究又如何进行比较?

和投资领域中许多其他问题一样,这些问题没办法用数学公式来回答,每一种情形都各不相同。

国防合同的利润率低于跟非政府客户合作的商业活动的利润率,而且国防合同往往带有这样的特性:新式武器的合同容易遭遇政府规划下的竞争性出价。

这就表明政府主办的研究项目所研发的产品,通常不能够带来稳定、多次购买的业务,但私人的研究项目却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专利权和顾客满意度能够为公司带来持续的收入。

由于这些原因,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政府主办的各种研究项目虽然对国防事业的重要性来说大致相当,但是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却有着巨大差别。

下面列举了三个理论上的例子,投资者或许可以从中看出为什么这三个研究项目的价值大相径庭。

一个研究项目可能是研制一种重要的新式武器,但此武器不具军事以外的用途。

这种武器的专利权完全是政府拥有,而且研制的过程非常简单,公司在对这份生产合同进行投标时,无法显现出相对于其他公司的竞争优势。

从投资者的角度,这种研究项目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儿价值。

另一个研究项目的内容是生产同样的武器,但制造工艺极为复杂,没有参与其最初开发工作的公司,将很难承担它的生产工作。

对投资者而言,这种研究项目具有一定的价值,因为通过它能从政府那里持续不断地接到业务,只是利润率不会太高。

一家公司可能担任了一种武器的研发工作,从中学到了一些重要原理和全新技术,并且将其首接运用到利润较高的日常商业产品的生产中。

这种研究项目可以给投资者带来很可观的价值。

近年来有很多非常成功的公司都属于这一类,它们有一种非常过人的能力,这就是善于从政府花钱主导的这些复杂、技术极强的军事项目中,提炼出一定的技术知识并将其合理、合法地运用到利润较高的并且与公司现有业务有关的非军事领域之中。

这些公司把政府国防部门所需的研究成果呈交给官方,但同时以很低的成本或者不需要任何成本取得项目中的非国防研究利益,而这些利益是它们原本必须通过花自己的钱才能取得的。

这个因素很可能就是投资德州仪器公司的股票能够获得极高收益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州仪器公司的股票于1953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首次挂牌交易,发行价是5.25美元,4年内涨幅达到500%;安培斯公司(Anl-pex)的股票同年也首次公开发行,持有这家公司股票的投资者同期投资升值幅度达到700%,涨幅甚至高于了德州仪器,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

最后,判断企业研究机构的相对投资价值时,还有另一类活动是必须加以评估的。

这类活动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被看作开发研究——这就是和开发研究似乎毫不沾边的市场调查。

市场调查被认为是连接开发研究和销售的桥梁。

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警惕,绝对不能花大钱去调研一些华而不实的产品,以及一些的确有市场存在,但是因为市场规模太小而难以产生足够利润的产品。

所谓市场规模太小而难以产生足够利润,我的意思是说在这样的市场中销售额太小,根本无法收回研究成本,更别说让投资者去分得相应的利益了。

公司的市场调查研究机构如果能够把公司的重大研究项目,从即便是技术上成功也难以回收成本的局面,扭转为将产品应用于更广阔的市场,从而获得相当于原先3倍的收入,则可以大幅提高那些投资于该公司持股者所能享受到的价值。

如果说一家公司每年的研究经费总额以及拥有工科学位的员工人数这两个指标只是判断这家公司是否具备优秀研究机构的粗略依据,那么投资者怎样才能最终判断出一家公司是否具备优秀的研究机构呢?

“闲聊”法在此问题上同样有着神奇的效果。

广大的普通投资者除非自己亲自尝试过,否则绝不会相信仅仅通过向各处的研究人员就某家公司的研究活动提出一些巧妙的问题,就能让这家公司所属研究机构的全面情况呈现在自己眼前。

这些研究人员可能来自公司内部,也可能是竞争对手,或是大学、政府里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

一个比较简单但通常有效的方法就是仔细研究过去一段时间内,比如说过去10年,公司所属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对这家公司的销售额或净利润产生了多大的贡献。

这样考虑到公司的业务规模,如果研究机构能不断地推出高利润的新型产品,则只要根据同样的常规经营方法继续运营公司业务,则将来可能能够产生与此相同的生产效力。

原则4:这家公司有没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销售团队?

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年代,即便是某些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极为优秀,但如果营销方面有所欠缺,就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市场潜能。

在任何生意中,最基本的业务行为就是销售,离开了销售,企业不可能生存。

公司基于顾客满意度而获得重复性的业务收入,这是公司经营成功与否的第一个判断标准。

不过,奇怪的是,大部分投资者对公司的销售、广告以及分销渠道组织的相对效率重视程度远不如对生产、研究、财务等其他的业务部门,就算是最小心谨慎的投资者也不例外。

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可能有这样一个原因。

我们在比较公司的生产成本、研究项目、财务结构以及竞争对手的优劣时,构造出一个简单的数学比率以便提供一些指引并不是一件难事,然而谈到销售和分销效率的时候,计算比率却困难得多。

对于研究项目,我们通过上文的探讨己经知道,这种简单的比率过于粗略,只能作为一个线索,告诉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我们待一会儿就会讨论它们对于生产和财务结构的价值。

然而,不管这种比率是否真的如金融界人士所普遍认为的那样有价值,广大投资者的确喜欢使用这些比率。

由于销售方面的行为没那么容易量化,很多投资者并未对其形成重视,可是在判断一家企业是否真的具备投资价值时,它是一个基本的考虑因素面对这一难题。

我们同样可以运用“闲聊”的方法将其解决。

在公司业务的所有方面,没有什么比从公司外部的消息来源掌握公司销售组织的相对效率更容易的了。

竞争对手和顾客都知道真实情况。

同样重要的是,他们往往在表达自己看法的时候十分踊跃。

小心谨慎的投资者如果肯在调查这个问题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则通常可以获得满意的回报。

相对于探讨公司的研究能力那一部分,我在探讨公司销售能力时用了更少的篇幅,这并不代表我觉得这部分内容不太重要。

在今天这个激烈竞争的商业世界,很多重要的事情都关乎企业经营的成功,但是优秀的产品与服务,销售、研究或可称为企业成功的三大支柱,说其中一个比另外一个更重要,就好比说心、肺、消化道这几个器官中哪一个是维持人体正常运转最重要的器官。

对于人的生存而言,所有的器官都不可或缺,而且只有所有器官都保持健康,人的身体才会强壮。

你不妨看一下周围那些事后被证明是良好投资对象的公司。

它们一定都具备积极进取的销售态度和不断提升的销售团队前面的章节中我曾多次提到过陶氏化学公司,后文中可能一再提及,因为这家公司多年以来为股东创造出了极高的投资回报。

使得它成为一个完美的保守型长线投资的例子。

一提到这家公司,在大众心目中浮现出的形象就是那些卓尔不凡的科研成果。

但不为大众所熟知的是,这家公司甄选和训练销售人员的时候就如同处理化学研究和实验一样,一丝不苟。

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正式成为陶氏化学公司的销售人员之前,他可能会受到邀请数次前往美国中部地带,一边尽可能确信他是否具备加入陶氏销售团队的能力和性格,一边接下来在他见到第一位潜在的顾客之前,他必须接受特定培训,这种培训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周,也可能超过1年,以此来帮助他准备好面对更为复杂的销售工作。

而这仅仅是他整个培训过程的开始,公司对他最大的考验是要求他努力寻求和发现更有效的方式来把公司的优质服务传递给广大顾客。

陶氏化学十分重视销售和分销工作,然而其他行业的一些杰出公司在这方面是否跟它有所不同呢?

答案是没什么不同。

在另一个与化学行业迥异的行业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Business Ma-chines,即IBM)是一家长期以来给予股票持有人优厚回报的公司,IBM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最近告诉我说,公司一般销售人员有1/3的工作时间是在公司举办的培训学校里边学习!

培训所占的比例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公司希望销售人员能够跟上一日千里的最新技术的发展。

我相信这又是一个能够说明这个道理的证据:那些经营最成功的公司,一定要非常重视不断提升销售人员的素质。

一家公司也许可以在缺乏强大销售组织的情况下依靠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或研究能力形成若干赚钱的业务,从而取得一时的高利润,但这样的利润相当脆弱。

公司如果想要长期稳定地成长,一支强大的销售团队是不可或缺的。

原则5:这家公司有没有足够高的利润率?

我们现在终于谈到这件重要的东西——数学分析,许多金融界人士认为数学分析是形成可靠投资决策的最重要方法。

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销售额只有在能够导致利润增加的情况下才有价值。

世界上的任何投资,如果多年来利润都没有出现相应的增加,则销售额再怎么成长也不能算是一笔正确的投资。

审视公司利润的第一步是研究公司的利润率,也就是看看每一美元的销售额中含有多少美分的利润。

我们把这个数字算出来,马上就可以看出不同公司之间利润率的巨大差别,即便是同一行业的公司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投资者不应该只关注于一年的利润率,应该着眼于连续几年的利润率。

当企业所处的行业整体处于蓬勃发展的趋势之中时,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有很高的利润率以及利润总额。

不过,我们也能明显看出,经济处于上升趋势的时期,边缘型公司——也就是一些在业界利润率较低的小公司,其利润率增长的幅度基本上总是远高于那些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的大公司,大公司的利润率在这一时期也是会有所提高的,只是提高的幅度不会像小公司那么大。

因此,在经济情况较好时,行业内处于弱势地位的公司利润成长率往往高于较为强大的公司。

但是,我们也应该留意,一旦经济情况转弱,小公司的利润也会骤然下降。

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投资于边缘型公司是绝对无法获得最高的长期利润的。

如果想要在一家利润率极低的公司上做长期投资,唯一的理由应该是:有强烈的迹象预示着该公司的经营情况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公司的利润率正出现改善。

但这种改善并不是业务量的暂时扩张所带来的。

换句话说,这家公司己经不能算是边缘型公司,你购买其股票的核心原因在于,该公司经营效率增强,或开发出了新产品,使得它脱离了边缘型公司的行列。

一家公司如果在内部出现了这样的变化,而且其他方面也符合长期投资的标准,那么它可能就是个非常理想的投资对象。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那些历史悠久且规模较大的公司,真正能让投资者通过持股赚到高额回报的公司,它们大部分都具备相对较高的利润率。

通常它们有着在各自所处的行业内最高的利润率。

然而,很多初创的公司,有时也包括一些老公司,它们的情况会跟上述的规律有明显的不同,它们往往会选择将所有本来可以放进口袋的利润,或是其中相当一大部分利润用在更多的研究项目或是更多的促销活动上,试图加速公司的成长。

如果这是公司利润率下降或无利润的真正原因,那么最重要的是确保公司真的是把这笔利润用在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中,或是推动促销活动,或是其他任何为了赢得更美好的未来而动用当下资金的活动。

投资者最需要小心的地方是,导致利润率下降的诸多行为不仅是那些为取得规模扩张所需的行为,实际上还包括进一步的研究、促销活动,等等。

如果一家公司真的是因为这些理由而导致利润率不尽人意,那它反而可能是非常好的投资对象。

但是,很多公司蓄意拉低利润率而非进一步的规模扩张,希望在未来几年取得最大投资回报的投资者最好是远离这样的低利润率公司或边缘型公司。

原则6:这家公司做了哪些举措以维持或提高利润率?

在股票投资中能不能赚到钱,不在于买入这家公司股票时这家公司发生了哪些广为人知的事情。

相反,能不能赚到钱,主要依赖于买进股票之后所能知道的事情。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将来的利润率,而不是过去的利润率。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公司利润率似乎面临着接连不断的威胁。

人员工资等成本支出逐年上涨,许多公司现在都订有长期劳动合同,使得未来几年的薪资都会有所上涨。

劳动成本的上涨也会导致原材料和进货价格相应上涨。

税率似乎也有逐步攀升的趋势,特别是不动产和地方税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公司的利润率也将有不同的结果。

有些公司似乎处于非常幸运的地位。

只要简单地提高价格就能维持利润率。

它们所处的行业通常有很旺盛的产品需求,或者因为一些与其有竞争关系的产品售价涨幅比它们更高。

不过在我们的经济环境中,以这种方式维持或提高利润率往往只能保持极其短暂的时间。

这是因为竞争对手很快会制造出能够与之相抗衡的产品,这些新产品足以抵消价格上涨所增加的利润,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增幅再也不能转嫁到销售价格上,随之而来的就是利润率的下滑。

1956年秋天时,发生了一个利润情况大幅转变的事例。

当时的铝市场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就从供不应求,转为各个厂商竞相抛售的情况。

在此之前,铝价一首是随着成本的上升而上涨。

除非产品的需求增长比产能的增加更快,否则价格涨幅就无法保持之前那么快速的增长。

同样,在“所有的市场都将看跌”的观点盛行的背景下,一些最大规模的钢铁生产商在市场持续低迷不振的情况下提高了某些稀缺钢铁产品的价格,这可能在部分程度上让人们感觉到这种高利润只是暂时性的,只是生产商把成本的涨幅转嫁到了价格上而己。

同样是1956年下半年,在冶炼铜行业的一些生产者身上所发生的事情或许最能说明这种做法从长期角度来说的危险性。

这些公司对自身相当谨慎,一首将价格压低在全球平均水准之下,以防止价格涨得过高。

不过,尽管如此,铜价还是上涨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而抑制了需求,并吸引新的生产厂商加入。

而苏伊士运河的关闭,使得西欧供需情势失衡的局面更是雪上加霜。

如果1956年的利润率不能算好的话,那么1957年的利润率则更是不尽人意。

依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一个行业的利润率因为价格持续上涨而升高时,这对长线投资者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相比之下,包括铜行业几家企业在内的其他一些公司,不是靠提高价格,而是借助一些更有创意的方法提升了利润率。

有些公司依靠产品更新与研发的业务部门保持了资本的高效利用,并取得了成功。

这些部门唯一的作用是设计出能够降低成本的新设备,并以此抵消或者部分抵消逐渐攀升的人力成本。

很多公司都在不断改善作业程序和方法,研究从哪些地方着手可以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对于这种活动面言,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具体举措和相应的会计记录,这样才能看出其效果。

运输方面也是如此,运输成本的涨幅往往会高于其他大多数种类的成本,因为和制造业相比,运输所使用的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例更大。

一些聪明的公司使用了新型的仓储箱,采用以前从未尝试过的运输方法,或是把货物存放于分公司以防止造成交互送货的偏差,从而降低了成本。

所有这些事情都不是一日之功,它们都需要事前详细的研究和业务规划。

投资者想要对某家企业进行投资,应密切留意企业所采取的降低成本和提升利润率的新方法是不是富于创新意义。

在这方面“闲聊”法可能会是有效的,但远不如首接咨询公司内部人士,不过好在大部分的企业高管都乐于详细地谈论这方面的事情。

这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公司,很有可能都建立起了一套专门的研发创新组织,使得它们在未来能够保持长久的创新能力,这样的公司极有可能为持股人创造最高的长期回报。

原则7:这家公司是否具备良好的劳动人事关系?

大部分投资者可能没有充分意识到良好的劳动人事关系对于利润的重要性。

然而,没人不知道恶劣的劳动人事关系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任何人只要稍微看一下财务报表,就能明白持续而又悬而未决的罢工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的重大伤害。

不过,在此我要强调的是,人事关系良好的公司和人事关系不良的公司相比,二者的利润差额要比罢工所造成的首接成本大得多。

如果员工觉得雇主是在公平地对待自己,那么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工作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高效率的管理层可以大幅地提高每个员工的生产力。

此外,对所有的新员工进行训练也需要相当高的成本。

因此,人员流动过于频繁的公司就得负担这方面不必要的成本,而管理良好的公司不需为此而感到烦恼。

然而,投资者如何判断一家公司的劳动人事关系够不够好呢?

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我们找不到一套适用于所有情况的通用标准。

我们能做的就是观察多种因素,然后将所有因素拼凑起来形成一个复合画面并据此判断。

在当今工会十分普遍的背景下,那些还没有工会,或是只有内部工会的公司可能会具备高于平均水平的劳动人事关系。

如果公司内部没有工会,全国性的工会也会在很久之前把员工组织起来。

像地处芝加哥这种高度工会化城市的摩托罗拉,以及位于达拉斯这种正处于工会化进程中的德州仪器,这些公司至少都会把劳动力作为公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很好地对待员工,如果一家公司没和国际性工会挂钩而又经营得十分成功,唯一的解释是公司具备非常成功的人事政策。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有工会组织绝不是劳资关系不好的信号。

很多劳资关系非常好的公司是完全工会化的,因为劳资双方己经学会了和睦相处,达成了相当程度的互相尊重和信赖。

同样,尽管接连不断且悬而未决的罢工是劳资关系恶劣的体现,但完全没有罢工也不见得能证明劳资关系本质上没有问题。

有些时候没有发生罢工的公司就像是个怕老婆的男人,没有冲突不代表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只是因为当事人害怕冲突≡而己。

为什么员工对某些雇主表现出异常的忠诚,而对其他一些雇主则极为痛恨?

这个问题的答案往往错综复杂,很难理清头绪,投资者最好观察一些能够显示出员工总体感觉的资料,而不必注意导致这种感觉出现的具体背景。

一系列数字能够说明公司基本员工素质和人事政策的好坏,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家公司相对于同一地区的另一家同类公司的员工流动率的高低。

同样重要的因素是一家公司的应聘人数相对于同一地区另一家公司应聘人数的多少。

在一个从未出现过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地区,如果有很多应聘者都希望到某家公司工作,那么这家公司从劳动人事关系良好的角度通常是值得投资的。

不过。

除了这些普遍的数据之外,投资者还应该注意一些特殊的细节。

劳动人事关系良好的公司往往会尽一切努力化解员工的不满情绪,管理层如果不重视员工的小抱怨,而且拖很久才处理,那么这种不满就会慢慢地蔓延,最终导致出现严重的大问题。

除了评估解决员工不满的方法,投资者也需要留意公司的工资等级。

如果公司支付的工资在其所处地区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公司利润也高于平均水平,那么这家公司的劳动关系可能不错。

如果公司的净利润中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它所支付的工资低于所处地区的平均水平,那么投资者如果买入它的股票迟早会蒙受严重的损失。

最后,投资者应密切留意高级管理者对基层员工所持的态度。

有的管理人员嘴上说得口若悬河,骨子里并不认为自己需对普通员工负起责任,也不关心这些普通员工。

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不能让营业收入流入普通员工的比例高于工会所争取到的那个标准;他们根据公司销售收入或净利润预期的微小变化任意大批量雇佣或解雇员工,员工的家庭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

导致生活困难,但他们不觉得自己应该对此负责任;他们没有让普通员工觉得公司需要他们、倚重他们,没能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公司的一部分,更没有让员工觉得在公司能体会到荣誉感。

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如果抱有这种态度,那么它通常不会是最理想的投资目标。

原则8:这家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之间关系很好吗?

如果说管理层与低阶层员工保持良好关系很重要,那么在高级管理者之间保持融洽的人际氛围就更为重要。

这些人的判断力、创造力和团队协同力,对公司的运转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工作压力也会很大。

所以,有些时候高级管理者之间彼此有矛盾,就很可能导致某些高级管理者离开公司,或者在工作时不那么竭尽全力。

高级管理者之间关系融洽的公司,往往能给投资者提供最好的投资机会。

这样的公司中高管们对总裁和董事长怀有很强的信心。

这意味着公司内部高低各个阶层的员工都能够意识到,在公司内晋升靠的是能力,而不是靠办公室政治。

即便是掌握企业控制权的家族成员,也不会升迁到比他更有能力的人之上。

公司会定期调整薪水,使得公司在高管们提出涨工资的要求之前就己经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公司薪水至少要跟业界、当地的标准看齐。

除了最基层的工作,只有在组织内部无法找到适合的人选来填补位置空缺的情况下,管理层才会从公司外部聘用人员来担当工作。

高级管理者必须明白,只要人们在一起工作就难免结党成群或发生一些摩擦,但绝对不能容忍有人不肯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这样。

人际摩擦造成的损失就会降到最小。

只要与公司不同责任阶层的高级主管闲聊一下,问上几个问题,投资者往往就能了解到高级主管间的关系是否比较融洽。

企业高管之间的关系越不融洽,那么这家公司就越不可能成为好的投资目标。

原则9:公司管理是否很有层次?

如果其他因素都配合到位,小公司也能在一位很有才干的领导人的管理下表现出色,使得这家公司在多年内都有可能是很好的投资目标。

然而,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规模较小的公司,投资者也应该提防重要人物不在其位所带来的灾难。

如今一些优秀的小公司的投资风险,其实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因为最近的一个趋势就是,那些管理人才云集的大公司时常会买下规模较小的公司。

真正值得投资的公司是那些能够持续成长的公司。

一家公司或早或晚会遇到某种规模瓶颈,此时除非它在某种程度上培养出高级管理人才,否则将没有能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点在不同的公司之间体现各异,根据它们所处的行业以及最高领导人管理公司的才能而定。

通常情况会发生在公司年销售额上升到1500~4000万美元的时候。

此时,正如原则8所描述的,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对于判断这家公司股票是否值得投资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了。

当然了,要达到原则8的要求,就必须深入培养起合适的管理者梯队。

但是,除非实行某些额外的政策,否则就无法培养出这样的管理人才。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管理者的授权,如果从最高级别到基层的管理人员没有真正执行分配的权力,那么这些优秀的管理者便如同生龙活虎的动物被关在牢笼之中,无法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活力。

他们没办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能力,因为根本没有施展的机会。

一家公司的高级管理者如果事必躬亲,试图插手日常的运营业务,则这家公司成为最富吸引力的投资目标的可能性就很小。

这样的高管虽然本意是对公司好,但如果经常跨越自己授予部属的权限,就会把他们经营的公司排除优质投资目标的行列。

无论一位高管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有多强,一旦公司达到一定的规模,他都会在两方面碰到问题:一是有太多的琐碎事情需要处理。

令他无暇——处理;二是有能力的人得不到锻炼,也就无法实现公司接下来的进一步增长。

在判断一家公司的管理梯队层次是否合适时,还有一件事是值得投资者注意的。

这就是高级管理者是否乐于倾听并能够虚心接受、考虑员工提出的建议,即使这些建议有时会很尖锐地批判目前的管理现状。

当今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此激烈,改善和变革的需求也如此强烈,如果高级管理者骄傲自满或无动于衷,没有能够及时采纳那些如同黄金般珍贵的新思想,那么处于这种氛围的公司就不应该被投资者所看好,这样的公司也不可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年轻有为的管理者。

原则10: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会计记录做得如何?

如果一家公司不能够准确和详尽地列出业务运营中的每个细节的成本状况,则这家公司一定无法在长时间内取得经营上的成功。

只有详细地记录成本,管理层才能知道什么事情是最需要注意的。

也只有这么做,管理层才能看出他们有没有恰当地解决了每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除此之外,最成功的公司往往不只生产一种产品,而是生产许多种产品。

如果管理层无法明确知晓每一种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的实际成本情况,那么公司就会处于极其不利的形势之中。

在不允许过度竞争的情况下,想制定出能够确保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的价格策略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也将无法得知哪种产品值得在推广和促销上做出重大投入。

最糟糕的情况是,管理层并不知道有些表面上看起来经营得很成功的活动,其实可能正在赔钱,使得整体利润逐渐减少,而并非节节攀升。

这种情况下,想做出明智的计划更是不可能的。

虽然企业的财务控制在选择投资目标的时候十分重要,但对于小心谨慎的投资者面言,很少有机会能看清楚他想投资公司的全貌,以及知晓其财务控制与成本分析及相关活动的真实情况。

在这方面,“闲聊”法有时候也能接露出一家公司真正的缺陷所在。

除此之外,“闲聊”法能提供给我们的其他信息并不多。

如果首接询问公司里面的员工,通常能够得到非常真诚的回答和得到真实的成本数据。

他们往往能给出详细的成本资料数据,来证明他们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但是,最重要的并不是那些详尽的数据,而是这些数据的准确性。

就此来说,小心谨慎的投资者最好是承认财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评估财务成本数据真实性方面的能力是比较有限的。

无法给出绝对准确的评估。

在这些限制之下,投资者往往得出一个大概的结论。

也就是说,在公司高管认识到专门的财务控制和成本分析的重要性下,只要这家公司经营能力的大多数方面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那么它在财务控制和成本分析方面的表现也可能远高于平均水平。

原则11:公司相对于行业内的其他公司而言,在业务的其他方面是否具备竞争力,以便让投资者找出了解该公司相对于竞争者具备何种显著优势的线索?

按照定义,这是一个貌似包罗万象的问题。

因为每家公司之间的差别必定是非常大的,有些事情在某个行业非常重要,而在其他行业则可能不怎么重要,或者是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举例来说,在零售业诸多重要的运营业务中,公司处理不动产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评估承租物的品质,是一项至关紧要的业务。

但在其他很多行业,公司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否高超,则并不是那么重要。

同样,对某些公司来说,处理信贷事务的能力非常重要,而对其他一些公司来说就没有那么重要,或者根本无足轻重。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老朋友——“闲聊”法,往往能让投资者非常清楚地了解全局情况。

如果所研究的问题很重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那么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可以用数学比率来加以验证,比如单位销售额的相对承租成本,或是坏账损失比,等等。

很多行业中,总保险成本在总销售额中占有的比例非常重要。

有些时候,如果一家公司的总保险成本比同等规模的竞争对手低35%,那它的利润率将高出很多。

对于那些保险对利润有非常大的影响的行业,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比率,并和信息丰富的保险业专业人士进行讨论,那一定会受益良多。

对于了解某家公司的管理层能力是否出色来说,这些资料虽然只是一个辅助,但却相当具有指示性。

这是因为低廉的保险成本不仅仅是由于处理保险事务的技能比较高,就像处理保险事务的技能一样,租赁成本也会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它们反映了公司处理人事关系、存货和固定财产的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减少意外发生、物资损耗和浪费的目的,进而降低保险成本。

保险成本的高低可以准确地指示出行业中哪家公司经营得更为优秀。

在不同的公司之间,专利权的重要性也有很大的差别。

对大公司而言。

掌握比较多的专利权往往能够带来许多在基本的竞争优势之外的好处。

专利权多,就可以防止公司某些业务部门的运营遭遇激烈的外来竞争。

通常情况下,公司相关业务的生产线将因享有专利权而具备较高的利润率,这又能进一步提升公司其他生产线的平均利润水平。

同样,具备高壁垒专利权的公司通常能够以最简单、成本最低廉的方式生产出某种产品,而竞争对手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这样,拥有专利权的公司就占有了明显的竞争优势,虽然这种优势带来的好处通常不会很大。

在这个专业技术知识普及的年代,大公司在一个受到专利权保护的行业中所能做出的成绩往往是比较有限的。

专利权通常只能阻止一少部分竞争对手获得同样的经营结果,但是没办法阻止所有的竞争对手。

基于这一理由,很多大公司并不寄希望于利用专利权来屏蔽竞争对手的威胁,反而授权竞争对手使用它们的专利,而仅向竞争对手收取很低廉的费用,同时希望别人也以同样的方法投桃报李,允许它们使用自己的专利。

如果公司要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制造技术、销售和服务组织、顾客的口碑,以及对顾客与市场的了解等方面的重要性,要远大于专利权所形成保护的重要性。

实际上,如果大公司维持利润率的主要方法是靠专利保护的话,那这通常是其投资价值减弱而非增强的表现。

专利无法提供无限期的保护,如果公司主要靠专利来保持竞争优势,那么当专利保护到期的时候,公司的获利情况可能就会遭到重创。

如果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刚开始建立生产、销售和服务组织,而且正处于积累客户的初期阶段,那么情况则大不相同。

如果没有专利,这种初创公司的产品就可能被一些树大根深的大公司所窃,大公司接下来就会运用它们己经形成的分销渠道和庞大的客户关系网络,将这些年轻的竞争对手打败出局。

所以说,对于那些刚开始营销独特产品或服务的初创型小公司,投资者应密切审视它们的专利保有状况,应该得到其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准确信息。

获得某种产品的专利是一回事,通过阻止别人以相似的方式生产产品,从而在竞争中得到保护又是另一回事。

不过,就如何在竞争当中得到保护而言,不断地通过提升制作工艺来改善产品,远比静态的专利权有用得多。

举例来说,几年前美国西海岸一家初创电子制造商,制造出一种新产品并且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当时它的规模和如今比起来要小得多。

有人跟我说行业内的一家大型公司将它的产品照猫画虎地抄袭过来,并冠以自己的品牌进行销售。

这家初创公司产品设计师的说法是,那家大型竞争对手将这家小公司在产品研发设计上的缺点和优点不分好坏一概纳入自己的产品设计中。

这家大公司将抄袭来的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小型制造商正好消除了原产品的缺点,推出了新型改良产品。

相比之下小公司的产品自然更受市场欢迎,大公司的产品却卖得不好,于是只得从那个领域撤退。

我们对这样的例子可以说司空见惯,从中可以看出保持竞争地位最有效的也是最根本的方式,就是在产品的研发设计方面保持领先地位,而非仅依靠专利权。

投资者至少应该明白不能过分强调专利权保护的重要性,评估某项投资是否理想的时候,专利权保护有些时候是个重要因素,但不应该过分看重。

原则12:这家公司对利润有没有短期或长期的展望?

有些公司的业务运营目标是短期内追求到最大的利润,有些公司则刻意抑制近期的利润,以图建立良好的信誉,从而在更长的时期内获得较高的总体利润。

通过观察公司对待客户和供应商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

一家公司可能总是以最严苛的态度来对待供应商;另一家公司则可能为了确保原材料来源的可靠,或是为了在市场情况改变、需求骤然变大的时候能够获得高品质的生产所需零部件,因而同意向供货商支付比合约价更高的价格。

各家公司在对待客户方面的差异也同样很明显,有些公司在老客户碰到困难时很乐于向其提供帮助,这样一来公司在某一笔交易上可能没有利润,但从长期来看有望得到远高于平常水平的利润。

通过“闲聊”法往往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各家公司这种政策上的差别。

投资者如果想要获得最高的利润,应该选择在利润方面眼光长远的公司原则13: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家公司是否会通过大量发行股票来获取足够的资金以利公司发展,现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因预期中的股份数量增加而蒙受大幅损失?

典型的投资类书籍都会花很大的篇幅来探讨公司的现金状况、企业组织结构、各种等级的证券占总资本的比例等,很多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个涉及财务方面的要点在总共十五个原则中所占的篇幅仅仅是1/15?其理由正源于本书的基本信念:有眼光的投资者不应仅因股价便宜就买股票,而只有在它有望为你带来回报时才考虑购买。

在现实当中只有极少数的公司能够如数满足本章所谈的其他十西个原则,或是满足十西个原则中的一大部分。

能够达到这些标准的公司很容易就能按照当时适合自身规模的利率水平得到贷款,并且达到本行业所允许的最高信贷额度。

假设这样的一家公司在未来的营业收入成长、利润率、管理层素质、研究发展状况等符合本章讨论的其他各个原则的情况下,一旦达到了最高的负债上限或接近上限,此时它仍然需要更多的资金,而且它还能以某种价格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因为投资者通常会热衷于投资这种企业。

因此,如果投资者只愿意对杰出的公司进行投资,则最要紧的事情是这家公司的现金加上其继续借款的能力,是不是满足未来几年的资本需求,从而实现在未来几年内的最好发展。

如果公司真的满足这样的条件,而且愿意按照最大信贷额度借钱,那么普通股投资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不用担心了。

如果投资者己经对当时的情势做出了恰当的评估,那么公司未来几年内可能发生的任何股权融资都能使股价上升到一个远高于目前价格的水平,投资者根本不必为股价担心。

这是因为短期融资会导致利润的增加,几年后所需要的继续筹措资金的需求,会把股价推升到一个比目前股价高出很多的水平。

如果公司目前的贷款能力不甚充足,那么就有必要通过发行股票来筹措资金。

这种情况下,判断投资对象是否具有吸引力时必须仔细核算如下问题:筹措资金后,企业的收益可能会增加,目前的普通股持有人将因此受益,但发行股票的增加额会导致股权的稀释,持股者的利益将蒙受损失。

那么股票持有者的利益到底损失了多少?

和发行普通股的股权稀释效果一样,发行可转换优先证券所导致的稀释效果在数字上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这是因为可转换优先证券是通过条款规定能以比发行时的市场价格高一些的价格行使转换的权利。

这个价格通常比发行时的市价高出10%~20%不等。

由于投资者一般不会对10%~20%的微小涨幅有兴趣,而是力图得到几年内十倍或百倍的涨幅,所以转换价格一般可以不予理会,应该在假设新发行优先证券完全转换的前提下计算股权稀释效果。

换句话说。

在计算真正在外流通的普通股数量时,最好假设所有的优先可转换证券都己经转换完毕,而且所有的权证、期权等也都己经行权完毕如果在买入普通股之后的几年内公司将通过发行股票来募集资金,而且在发行新股之后,普通股持有者的每股税后利润增加的幅度比较小,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这就是公司管理层在财务判断方面做得很差,所以这家公司的普通股不值得投资。

除非这家公司在财务方面的判断非常糟糕,否则投资者不应该仅仅因为其在财务上的不足而将其放弃,因为一家财务判断不佳的公司如果在其他十西个原则上都可以获得很高的评价,那么也有望在未来有出色的表现。

相反,如果一家公司为了在长期获得最大幅度的利润,即使财务面很强或者拥有很多现金,但是不符合其他十西个原则中的某一个,那么投资者也不应该选择这家公司作为投资目标。

原则14:管理层是不是向投资者报喜不报忧?

业务顺利时口若悬河,而在出现问题或发生令人失望的事情时三城其口?

即使是经营管理最好的公司,有时也会碰到始料未及的困难,诸如利润的减少、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或转向别的产品,等等。

另外,如果有些公司年复一年地致力于技术研究,一首尝试生产新产品、研发新工艺,那么它就有望给投资者带来很高的利润,投资者应该买进这种公司的股票。

依据平均数法则,有些新产品或新工艺的研发会在耗费巨资后遭受惨败,还有一些则会在投产阶段的早期出现不可预料的延误,从而出现令人心痛的额外花费。

这些沉重的额外预算成本往往会持续好几个月,就算是规划得最谨慎的整体利润预测也会被它打破。

就算是在一些最成功的企业中,这种令人失望的事情也是无法避免的。

如果你具备良好的判断力而且愿意坦诚面对这种情况,就会明白这只是最后成功的代价之一,这种情况往往是公司实力强劲的象征,而非弱势的表现。

公司管理层面对这种事情的态度,是投资者考察公司的宝贵线索。

管理层在碰到坏事情的时候可能出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三城其口,而不像碰到好事时那样侃侃而淡,具体的原因分好几种,他们可能提不出解决眼下突如其来的难题的办法;或是管理层可能己经产生恐慌情绪;也可能是他们不觉得自己需要对持股者负责任,不认为自己有必要向持股者报告真实的情况。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理由,一旦一家公司在设法隐瞒坏消息,那么投资者最好就不要将其纳入选股目标之列。

原则15:这家公司管理层是否具备毋庸置疑的诚信、正首态度?

公司的管理层通常远比一般持股者更容易接触到公司的资产。

在公司掌握经营最高权力的人们总是有无数种方法,能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损公肥私,牺牲一般股东的利益来为自己和亲属谋利。

其中一种方法就是给自己或是自己的亲属发放远高于他们实际工作贡献的工资。

另一种方法是把自己拥有的财产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或租赁给公司。

在规模较小的公司中,这种做法有时很难察觉,因为控制公司经营权的家族或重要高管,有时候买进不动产或向公司提供租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取不当利益,而是真心希望公司有限的运营资金能用在其他的正当目的之上。

再有一种可以让公司内部人士为自己牟利的方法就是要求公司的供货商通过某些中间商将产品销售给公司,而这些中间商的股东是这些内部人士自己,或他们的亲戚朋友,这些中间商并没有提供什么服务,但向公司收取一定的中介费用。

对投资者而言,诸多损公肥私的方法中,可能对投资者造成损失最大的当属内部人士滥用发行普通股期权的权力,这原本是一种合法的方法,目的是奖励那些能干的管理人员,但某些人会滥用这种职权,给自己发放很多股票,而奖励的数量从一个公正的立场来看,己经远超于他们对公司的贡献。

当投资者面对诸多滥用职权的做法,只有一种方法保护自己,就是将自己的资金投资与对股东怀有强烈责任心和道德感的公司。

“闲聊”法对于这些公司非常有用

小说《怎样选择成长股》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