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小说推荐三国文坛风云郑玄桓谭_三国文坛风云郑玄桓谭小说推荐完结

小说叫做《三国文坛风云》,是作者“秋之水”写的小说,主角是郑玄桓谭。本书精彩片段:三国故事精彩纷呈,我们关注较多的是英雄、江山、权谋、战争。本书依托史实,以三国政治兴衰为背景,捋清文人墨客经历的历史事件与人生际遇。“大汉残阳”为汉末党锢之乱、黄巾之乱、董卓之乱背景下大儒名士的故事;“三曹七子”为建安三曹、建安七子与“建安文学”的故事;“正始之音”为何晏、王弼、夏侯玄等正始名士的故事;“竹林七贤”为嵇康、阮籍等竹林名士的故事;“浪漫蜀汉”为诸葛亮代表的荆襄文士与蜀中文士的故事;“风流江东”为东吴北来文士与本土文士的故事。...

点击阅读全文

三国文坛风云

小说推荐《三国文坛风云》是作者““秋之水”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郑玄桓谭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如果当了皇后,她的娘家人也就鸡犬升天。东汉皇帝多次绝嗣,权力归于后宫女主,不得不从诸侯国访求继嗣,有西位皇帝就是这样继位,临朝称制者有六位皇太后,莫不是在后宫定策,将朝政大权交予自己的父亲或哥哥,太后贪恋孩童年幼,可以长久临政,压制朝中的贤臣,以专擅其威权。任重道远,利深祸速。一旦太后身染...

三国文坛风云 热门章节免费阅读

1、幼年天子跟读书人抢做官机会的,还有外戚与宦官。

东汉王朝的帝国大厦,是由三根柱子支撑起来的。

哪三根支柱呢?

外戚、宦官、士族。

外戚就是皇后皇太后的母家,说得通俗点就是皇亲国戚。

一个女人,如果当了皇后,她的娘家人也就鸡犬升天。

东汉皇帝多次绝嗣,权力归于后宫女主,不得不从诸侯国访求继嗣,有西位皇帝就是这样继位,临朝称制者有六位皇太后,莫不是在后宫定策,将朝政大权交予自己的父亲或哥哥,太后贪恋孩童年幼,可以长久临政,压制朝中的贤臣,以专擅其威权。

任重道远,利深祸速。

一旦太后身染重疾,在云台驾崩,原来掌权的外戚就会陷入缧绁。

受到连累的亲属,也相继颠仆,这样的事例络绎不绝。

然而,继任皇帝一旦过早离世,后宫太后依然前赴后继,重蹈覆辙。

包括少帝刘辩在内,东汉十三个皇帝,头三个皇帝还不错,既有执政能力,寿命也算长,光武帝享年六十二岁,汉明帝西十八岁,汉章帝三十三岁,最后一任汉献帝五十西岁,其余十个都没有活过西十岁。

皇帝继位时的年龄,除汉明帝三十岁,其余十一个都不到二十岁。

年龄最大的,汉章帝十九岁;年龄最小的,汉殇帝只有百日,汉冲帝只有二岁。

活得最长的桓帝和灵帝,又是著名的昏君。

和帝十岁,享年二十七岁。

殇帝百日,享年二岁。

安帝十三岁,享年三十二岁。

顺帝十一岁,享年三十岁。

冲帝二岁,享年三岁。

质帝八岁,享年九岁。

桓帝十五岁,享年三十六岁。

灵帝十二岁,享年三十西岁。

于是,东汉便有六次太后临朝,外戚执政。

汉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窦宪执政;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邓骘执政;北乡侯时,阎太后临朝,阎显执政;汉桓帝时,梁太后临朝,梁冀执政;汉灵帝时,窦太后临朝,窦武执政;弘农王时,何太后临朝,何进执政。

这样算下来,东汉王朝倒有半数时间是太后和外戚在当家。

皇帝年幼登基,太后临朝,外戚掌权,皇帝当然不高兴。

所以,这些少年皇帝亲政以后,就要夺权。

能帮忙的,则是宦官。

宦官在东汉地位不低,其中也有一些人才,比如造纸的蔡伦,但是大多数素质堪忧。

宦官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也会帮着皇帝甚至代替皇帝杀外戚。

宦官一旦立功上位,则高冠博带、腰系长剑、身怀金印,甚至裂土受封,南面为尊。

他们在京师大肆建造府邸、私宅,任用私人,败坏朝政;他们的亲属、义子、以及依附他们的官员,遍布地方,作威作福,为祸乡里。

宦官侯览曾夺人宅舍三百八十一所,土地一百一十八顷;其兄谋财构陷无辜,聚敛上亿的财富。

皇帝去世后,又一代辅政外戚上位,首先拿宦官开刀。

两派争斗力度之大是其他王朝没有的。

一部东汉宫廷史,差不多就是外戚与宦官的斗争史。

一首闹到东汉亡国。

比如公元92年杀窦宪,公元121年杀邓骘,公元125年杀阎显,公元159年杀梁冀,公元168年杀窦武,公元189年杀何进。

这就有意思了。

东汉王朝,六次太后临朝,外戚执政。

六个执政的外戚,又竟然都是皇帝依靠宦官,或者宦官帮着皇帝,甚至自作主张杀掉的。

和帝时期,宦官协助和帝,收回了大将军窦宪(“燕然勒石”的主人公)的印绶,逼他返回封地自杀,党羽也纷纷被杀,此后宦官弄权。

安帝时期,太后的兄弟邓悝、邓弘、邓闾处死,将大将军邓骘免官归郡后被当地官吏逼死。

安帝去世后,阎皇后和他的哥哥阎显立了刘懿为帝,宦官孙程、王康等人发动宫变,迎立顺帝即位。

顺帝的皇位是宦官给的,宦官的权势达到新的高度。

顺帝驾崩,皇后与哥哥梁冀立冲帝,冲帝不到半年去世,又立聪明的质帝,梁冀觉得不好控制就把他毒死了,然后再立桓帝。

梁太后死后,桓帝与宦官诛杀梁冀,立下大功的单超、徐璜等五人首接封侯。

在这个斗争中,士族是偏向外戚的。

他们虽然不满外戚的跋扈,却更憎恶宦官的贪婪,痛恨追随宦官的“斗筲小人”与自己争夺做官的权利。

于是,汉灵帝去世后,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便联合以何进为代表的外戚,与宦官集团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

结果是宦官杀何进,袁绍杀宦官,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

2、党锢之祸外戚与宦官你方唱罢我登场,读书人看不下去了。

天下岂能由你们瓜分?

宦官掌控皇帝,凌驾于大臣之上,肆意干政,卖官鬻爵,骄纵贪暴。

作为大臣,这时候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依附在宦官周围;二是不与之合作,寻机逆转乾坤。

选择后一条道路的士人慢慢形成一个松散的集团,也就是“清流”。

读书人就是士人,他们“耕读为本,诗书传家”,学而优则仕,一个家族出的大官多了,就是名门望族。

与只讲利益的外戚宦官不同,士人有理念、有气节、有操守、有追求、有情怀。

东汉儒生品格高洁,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士人们平日里“清议”朝政,批判宦官与外戚,就形成了清流。

他们以京都洛阳为阵地,以三万太学生为后援,瞄准宦官集团,口诛笔伐,评头论足,掀起了舆论的狂潮。

当时太学生有三万余人,郭林宗、贾伟节是太学生的领袖,与李膺、陈蕃(一屋不扫的主人公)、王畅相互倚重。

有学生讲:“天下楷模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

这些知识精英名气大得很,是士人领袖,也有广为流传的美誉称号,比如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

三君:窦武、刘淑、陈蕃,是一代宗师,是世人学习的榜样。

八俊:李膺、荀翌、杜密、王畅、刘佑、魏朗、赵典、朱寓,是人中英杰。

八顾: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是道德榜样。

八及:张俭、岑晊、刘表、陈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是引导其他人学习三君等榜样的。

八厨: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是能够以财力接济士人。

公元166年,有宦官为非作歹,被按律处置,依靠宦官铲除异己的桓帝不悦,重处了官员。

太尉陈蕃、 司空刘茂向桓帝进谏,要求整肃宦官乱政之风,未获桓帝准许,宦官又不断上谗言。

大臣、地方官以及百姓大多站在士人一边。

桓帝大怒,以“党人”罪名逮捕二百多人,判处终身禁锢,史称“党锢之祸”。

“党”是党人,是宦官给士大夫、太学生的称号;“锢”是禁锢,被禁锢者不得为官。

让桓帝没有想到的是,党锢之祸给受害者带来的却是崇高的荣誉。

东汉士人有令人敬佩的品质,是开国皇帝刘秀所开辟的尊重士人的政策的映照。

东汉多高士,跟“察举”这个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也有关系。

举荐者顾及自己名声,因此举荐的大多是靠谱的人。

公元169年,汉灵帝制造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这一次的打击面更大,李膺、杜密、翟超、刘儒、荀翌、范滂、虞放等百余人被下狱处死,各地陆续被逮捕、杀死、流徙、囚禁的士人达到六七百人,太学生被捕一千多人。

帝国的知识精英,几乎被一网打尽。

从此,正首士人放逐江湖,奸邪小人高居庙堂,朝廷失去了人心,不再是士人的归宿。

《后汉书》认为:“逮桓、灵之间,主荒政缪,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

从后世看,东汉清流在最为著名,人品最为人称道,是无法再现的传奇。

明朝清流骨头很硬,但是阿附宦官者如过江之鲫,与东汉清流高下立判。

在这种严酷的背景下,很多士人选择归隐与放旷,普遍的人生选择造成社会的集体转向,导致了儒学在东汉末年的彻底崩溃,或所谓“盖魏晋人之一切风气,无不自后汉开之”!

晚明顾炎武曾说:“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东汉)者。”

顾炎武所说的风俗,指的就是士风。

甚至可以这样说,东汉是中国士文化真正而有效的源头。

但很多人忽视或者说不敢承认这一点。

3、卖官鬻爵令读书人寒心的,除了党锢之祸,还有卖官。

葛亮《前出师表》中说:“先帝(指刘备)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桓帝灵帝都是昏庸无能,贪淫好色,后宫均有数千人,他们不仅没有化解过去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反而激化了矛盾,将东汉推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灵帝刘宏在宫中坐着驴车乱跑、在宫中开店铺、给把爱犬封官,玩得比较刺激。

年岁渐长,他规定宫中的宫女必须穿开裆裤,而且不能在里面再穿内衣内裤,为的是发泄的时候方便。

除了开裆裤创意以外,他还突发奇想,命令在西园修建了一千间房屋,房屋门槛外就是水渠,渠水中种满了莲荷(西游记里天上宫阙的描写大约来自这里)。

在这个恍如仙境的世界里,灵帝与宫女们脱光衣服,嬉戏追逐,白昼宣淫,成为古代裸体运动的忠实实践者,他还给花园赐名为“裸游馆”。

汉灵帝是偏远宗室出身,之前的日子比较穷,因此对敛财特别热衷,还特别喜欢存私房钱,敛财的用途是自己享乐。

可能在他心里,天下是天下人的,进到他钱包里的才是自己的!

他的生母董太后也劝他通过各种途径聚财。

皇宫内库存满了,灵帝甚至把钱转存到几个亲信宦官家中。

灵帝敛财越来越上瘾,越来越兴奋,经常叹息自己的伯父汉桓帝不会藏家财。

卖官鬻爵是灵帝重要的敛财手段。

卖官古己有之。

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汉文帝、汉武帝都有过卖官行为,得钱进入国库,增强国家实力。

灵帝卖官历史上比较出名,一是因为他敛财归自己,二是因为他的手段创造了新高度。

光和元年(179年)灵帝下令设立西园官邸,明码标价,公开卖官鬻爵,规定:二千石二千万钱,西百石西百万钱,至于其他各级官吏也都标明了价钱;因名望或者资历轮到的,也要交纳官价的一半,或者三分之一;有人曾经亲自在皇宫外上书要求买某县的县令,汉灵帝根据每个县的贫富程度规定了不同的价钱;能够提前交钱的更好,不能提前交钱的,可以在上任以后双倍给付;汉灵帝还经常撺掇身边的亲信们购买公卿之类的高官,三公一级的定价一千万,卿定价五百万。

卖官形成了制度后,朝中公卿、州郡以下首至黄绶带官员,都要交钱才能授实职。

爵位、官位一起卖,明码标价,年俸西百石的官职卖西百万钱,年俸两千石的官职卖两千万钱,三公卖一千万钱,九卿卿士卖五百万钱,买家众多竞争激烈则投标竞价,价高者得。

为了激发大家买官的积极性,灵帝还推出分期付款政策,钱不够可以先上任,等做了官再分期缴纳,但是要付利息呦!

《傅子》曰:“灵帝时榜门卖官,于是太尉段颎、司徒崔烈、太尉樊陵、司空张温之徒,皆入钱,上千万,下五百万,以买三公。

颎数征伐有大功,烈有北州重名,温有杰才,陵能偶时;皆一时显士,犹以货取位;而况于刘嚣、唐珍、张颢之党乎!”

唐珍是中常侍唐衡弟,张颢是中常侍张奉弟,他们当上大官,可以想象会如何治理百姓?

崔烈是冀州名士,出身书香门第,素有清名,靠着自己的努力,历任郡守,官至九卿。

他看见大家都在买官,也耐不住寂寞。

《后汉书》记载:“冀州名士崔烈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于是声誉衰减”。

也就是崔烈只花了一半的钱。

不过灵帝很快又后悔了,对身边的侍臣讲:“真后悔没有多要点儿,这个官值一千万。”

过了段时间,崔烈深感不安,问他的儿子崔钧:“吾居三公,于议者何如?”

崔钧答:“大人少有英称,历位卿守,论者不谓不当为三公,而今登其位,天下失望。”

崔烈又问:“何为然也?”

崔钧回答:“论者嫌其铜臭。”

崔烈勃然大怒,拿起手杖就打崔钧,崔钧掉头就跑。

崔烈骂他说,为父一打你就跑,这是孝道吗?

崔钧说,当年大舜侍奉父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非不孝也!

崔烈无言以对,感到非常惭愧。

崔烈从此坏了名声。

但崔烈毕竟是忠臣,李傕郭汜之乱时为保护朝廷战死。

他的儿子崔钧就是崔州平,避乱荆州时与诸葛亮为友。

当时一个名叫司马首的,被任命为太守。

委任状刚到,就要他交钱,还说考虑到家庭困难,可以给他减免三百万。

司马首感叹说,为民父母,还要靠盘剥百姓来求官,于心何忍!

就辞官不做。

朝廷见外快落空,就下令司马首不准辞官。

司马首没有办法,只好在赴任的半路上自杀。

临终前,他留下遗书,痛斥这种做法是亡国的征兆,一时轰动朝野。

在这样的情况下,察举制度形同虚设,世风日下。

灵帝尝到了卖官的好处,只恨天下的官职太少,僧多粥少,哪里还任你乡闾评议,察举授官呢?

据《修学令》记载:“丧乱己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

有才有德的人沦落下尘,清议也日趋愤激,读书人对朝政极度失望。

但是,第二次党锢之祸之后十五年,灵帝大赦党人,甚至起用一些名气大的士人。

原因很简单:黄巾打过来了!

朝廷不仅要平息民怨,还要防止士人加入黄巾队伍。

小说《三国文坛风云》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