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原社之空想社会主义简史》,由网络作家“伊思泽”近期更新完结,主角莫尔闵采尔,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本作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从16世纪初期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发展史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小说《原社之空想社会主义简史》,是作者“伊思泽”笔下的一部军事历史,文中的主要角色有莫尔闵采尔,小说详细内容介绍:在介绍之前,让我们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吧:社会主义是所有反抗资本主义的思想的共同称呼,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除科学社会主义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流派,比如,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是其变异),社会民主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或可曰修正主义),无政府主义(安那其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工联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封建社会主义)等等,地主阶级的...
阅读精彩章节
“亚当夏娃田间劳作,贵族领主又在何方?”
——约翰·保尔1.德意志农民战争概述14、15世纪,德国手工业己相当繁荣,城市行会手工业己经取代封建的地方性的农村手工业,并且己经为较广大的地区甚至是较远的市场从事生产。
德国矿工在15世纪己经是世界上最熟练的矿工;城市的繁荣也使农业摆脱了中世纪的最初的粗陋状态。
伴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而僧侣和贵族们的经济实力较市民明显衰弱,于是各种五花八门的税务便接踵而至,落到了农民们的头上。
他们的横征暴敛使人民不堪重负,以致激起剧烈的反抗。
“在整个中世纪,农民时常奋起反抗贵族领主和教会领主,部分是为了捍卫他们古老而固有的自由,部分是为了抗拒领主们的任意宰割,因为领主们企图以暴力迫使无自由人的负担愈益加重,把依附农变为农奴。”
(威廉·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第一卷第一章)1476年,在法兰克尼亚公国(德意志地区中部)的尼克拉斯豪森出现了一个名叫汉斯·贝海姆的年轻牧人,人们都称他鼓手或笛子吹奏者小汉斯,他自诩为传教士和预言家,声称圣母玛利亚曾经向他显圣,叫他焚毁乐器,勤勤恳恳的以布道来侍奉老百姓。
他说,圣母命他来布道,今后不应再有皇帝、诸侯、教皇、市属官厅和教会官厅,而要全部废除,人人都将亲如手足,靠自己双手劳动谋生。
这种千载太平的思想,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颇有魅力的。
于是,附近各地区的人民都热切地朝着这位预言家蜂拥而来,有一天竟有西万之众。
尽管汉斯后来的暴动计划泄露且本人亦被处以极刑,到尼克拉斯豪森朝圣的行为也在半年后销声匿迹,但是产生朝圣的精神却未曾泯灭。
此后以鞋会和穷康拉德为组织形式的各地起义即可作为证明。
然而,这些运动虽然震慑了反动的诸侯士瓦本联盟,但却没有给予封建势力真正强有力的冲击。
1517年伊始的宗教改革给大规模群众运动带来了契机,热心的宗教改革家胡腾和英勇的骑士西金根认为要用剑和血给新的福音开辟道路,他们用自己的实践为后来声势浩大的农民战争开辟了道路。
1518年到1523年,在黑林山和上士瓦本地方性的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从1524年春天以后,这些起义就都带有系统性了。
同年八月,在施蒂林根爆发了一次更为坚决的起义,这次起义可以看作是农民战争的序幕。
农民们拒绝向邦伯交纳贡赋,他们结成强大的队伍,向瓦尔茨胡特进发,在那里,他们与市民结成同盟。
起义迅速蔓延,迫使贵族做出让步,与农军订立友好条约。
但由于贵族们的背信弃义、阳奉阴违,斗争没有结束,反而扩大化,深入到符腾堡地区。
1525年春,运动己席卷大半个德意志地区,在维尔茨堡、图林根等地也相继爆发起义,并占领了米尔豪森、海尔布隆等城市,起义军也提出了自己的纲领性要求《十二条款》(包括取消农奴制、教区自由选择牧师、将公共财产和村落林地还给农民、狩猎捕鱼和取材自由等)并与士瓦本联盟谈判。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相对分散的斗争环境和参差不齐的军事素质,再加上市民阶级的倒戈,各地起义军被贵族联军逐个击破,到1526年农民战争基本结束,起义农民的最终失败使他们遭到了贵族严厉的打击报复,许多村庄被血洗,农民首领的头颅被挂在竹竿上示众,但同样的,贵族(除上层诸侯外)和僧侣们也失去了往日的地位,教堂和城堡大半被农军摧毁,他们不得不依附于世俗诸侯,因而,德意志的分裂割据状态变得更加剧烈和巩固。
2.主要人物介绍托马斯·闵采尔(1490?
-1525),诞生于哈茨山南麓的施托尔堡,生年难以考证,只能从他开始上学的时间往前推算,并以此为依据的方法来说个大概的日期。
此外,想澄清他的家史亦是困难重重,以至于连他的双亲姓名,职业都无法追溯,只能根据姓氏推测他的父亲在施托尔堡开了一家手工作坊,这确保他有一笔遗产。
(相传他的父亲在他年幼时死在绞刑架下,成了施托尔贝格伯爵淫威的牺牲品,但流传下来的闵采尔写给他父亲的信却与这一传说不符)关于他的学习经历,亦是难以还原,只能确定他在法兰克福上过大学,并取得了神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另说博士)。
结束学业后的闵采尔成为教会的一名神职人员,在不伦瑞克任职。
他一生酷爱读书,能运用三种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并精通《圣经》。
据说他在少年时期就组织秘密团体反对宗教权威,青年时更是积极参与宗教改革运动,并与路德保持密切联系。
1520年,他作为第一个宣讲新教教义的布道者前往茨维考。
“在闵采尔看来,约雅静所宣告和描绘的千年王国以及对堕落教会和腐败世界的末日审判。
随着宗教改革以及当时普及各地的风潮而即将来临。”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章)闵采尔在同茨维考城的矿工、贫苦农民的密切接触中,他的思想观点急剧地向前发展和变化了。
闵采尔同下层人民站在一起,并把他们看成是上帝的法律和意志的现实执行者。
伴随着闵采尔的愈益激进,他和路德的裂隙便越来越大,以至于到公开决裂的地步,路德甚至称他为“撒旦的工具”。
路德由于其市民的阶级地位从主张到反对用暴力进行革新,这引起闵采尔极大的反感,他认识到“路德是一个蹩脚的改革家”,他们很快就分道扬镳了。
他的宗教观点亦与路德相去甚远:反对因信称义,否认圣经是唯一无误的启示;反对把圣灵和理性对立起来,信仰无非是理性在人身上的复苏,圣灵本来就是理性;“新的耶路撒冷无需在什么彼岸,而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建立起来。
首先,在现实的德意志土地上建立自由快乐的王国,而且应该立即在现在就能迅速的用暴力把它建成。”
(威廉·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第二卷第西章)由此可见,闵采尔的政治理论是同他的接近无神论的革命的宗教观紧密相连的。
在后来的德意志农民战争期间,闵采尔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不仅被认为是整个运动的领袖,他所领导的米尔豪森也成为农民战争的中心,鼓舞着其他地区的农民斗争。
他乐此不疲地到各地布道,宣传他那“千年天国”的梦想,“闵采尔所理解的天国不是别的,只不过是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那里不再有阶级差别,不再有私有财产,不再有对社会成员而言是独立的和异己的国家政权”(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章),然而“他所代表的阶级刚刚处于形成阶段,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也远远没有具备征服和改造整个社会的能力。
他所幻想的那种社会变革,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还缺乏基础,这些物质条件甚至正在孕育,产生一种同他所梦想的社会制度恰恰相反的社会制度。”
(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六章),如果说路德只是前进了一步的话,那么他就是前进了两步,所以他的活动最终失败了,米尔豪森在1525年5月25日被诸侯联军攻破,他所建立的“永久市政会”还未真正贯彻民主便己消逝。
他本人被俘后即使遭受严刑拷打也没有向贵族屈服,依然笃信着“争取所有人的平等,打倒甚至处死反对《福音书》原则的诸侯和一切统治者们”的社会理想,他在27日英勇就义,年仅三十五岁。
3.结论德意志农民战争的失败是一场惨痛的教训,同德国1848年—1849年革命一样,市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前身)背叛了革命,倒向了反动势力。
这提醒着我们要时刻警惕并揭穿资产阶级的谎言和骗局,准备同它进行最坚决的斗争,要牢牢掌握革命的主动权,绝不让工人阶级成为资产阶级巩固其阶级统治的垫脚石。
其次,应建立广泛的工农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但也要看到农民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摒弃一切地域的、行业的、宗派的狭隘性,为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和目标而斗争到底。
“谁要是有明确的目的,谁就会具有坚强不屈的毅力,就会在遭到哪怕是十次失败以后,还会在第十一次鼓足勇气和希望去从事他的事业。”
(威廉·戚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第一卷第八章)最后,抛弃对一切反动势力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强盗握手是为了消灭强盗,而不是同他们“和平共处”。
托马斯·闵采尔的斗争虽然失败了,但他的革命意志和空想共产主义的理想依然值得我们献上崇高的敬意,“它给人产生一种希望的印象,尽管这种希望在他那个时代并没有能被实现,但是却因而建立起一条传统的路线,这条路线超越了他的死亡,而在继续产生着自己的作用。”
(冈特·福格勒《闵采尔传》结束语),这条路线此后与莫尔式的理论路线并行,形成了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相对脱离的特点。
〔推荐东德电影《托马斯·闵采尔》〕
小说《原社之空想社会主义简史》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